本文作者:访客

美国AI基建狂潮,现代科技与历史轮回的碰撞!

访客 2025-11-01 16:02:56 43019 抢沙发
美国当前正处于AI基建狂潮之中,与150年前铁路狂潮的历史轮回相似,这一趋势反映了科技发展的快速进步和人们对AI技术的巨大期待,AI基建的推进将有助于美国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注意到AI技术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如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等,需要在推进AI基建的同时加以解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研究院,作者:穆阳,原文标题:《今天的 AI 基建狂潮,恰如 150 年前铁路狂潮的历史轮回》,题图来自:AI 生成

1865 年,美国内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满目疮痍的国土上躁动着新的野心。在纽约百老汇街的一间办公室里,年过七旬的科尼利尔斯 · 范德比尔特,正在地图上画出一条条粗重的黑线——这些线条将把分散的铁路连接成他梦想中的运输帝国。

一个半世纪后,2023 年初的某个夜晚,山姆 · 奥特曼在 OpenAI 的会议室里,向投资者展示一份更为宏大的蓝图:计划筹集 7 万亿美元建设 AI 芯片帝国,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 GDP。

两幅跨越时空的画面,勾勒出技术革命中资本周期的惊人相似:

铁路与 AI,这两场相隔 150 年的基建狂潮,正上演着几乎相同的剧本:技术突破点燃想象,资本涌入催生繁荣,过度建设导致过剩,最终在泡沫破灭中完成洗牌。

一、铁路大 · 跃进:钢铁动脉的崛起与阵痛

美国内战结束后的铁路建设,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基建狂潮。

彼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加速应用,蒸汽机轰鸣声中,铁轨如蛛网般蔓延,投资者蜂拥而至,梦想着重塑北美大陆的经济地理。

1865 至 1873 年间,平均每天有 20 英里的新铁轨在美国土地上铺就。

这股建设热潮的微观细节,揭示了资本狂热的真实面貌。在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记者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每天有十列火车满载着铁轨、道钉和工人抵达,他们像行军蚁一样啃食着草原。爱尔兰劳工在烈日下挥舞铁锤,中国苦力在悬崖边悬空作业,他们的帐篷延绵数英里,夜晚的篝火如星河坠落。"

这种建设速度的背后,是联邦政府的巨额补贴。《太平洋铁路法案》不仅提供了每英里 1.6 万至 4.8 万美元的政府贷款,还赠予铁路公司沿线每英里 6400 英亩的土地。

联合太平洋铁路最终获得了 1200 万英亩土地,中央太平洋铁路获得了 900 万英亩——相当于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罗德岛三州面积的总和。

据估算,铁路投资占 GDP 的比例在高峰期达到了 7%~10%, 相当于今日的数万亿美元规模。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一批铁路大亨凭借胆识、手腕和运气登上了历史舞台。

范德比尔特,这位从斯塔滕岛摆渡夫起家的 " 船长 ",在 70 岁高龄时决定投身铁路业。他采取了经典的 " 围剿 " 战术:当对手伊利铁路拒绝收购时,他立即在平行线上修建新铁路,将运费砍至一半,直到对方屈服。

到 1873 年,范德比尔特控制了从纽约到芝加哥的连续铁路线,总长超过 1100 英里。

更为传奇的是杰伊 · 古尔德。这位身材瘦弱、时常咳嗽的投机天才,在 1869 年试图垄断黄金市场引发 " 黑色星期五 " 恐慌后,将目光转向铁路。

他通过发行 " 掺水股 " ——即没有实际资产支撑的股票——来控制铁路公司。他曾经一天之内同时操纵 12 家铁路公司的股价,其操作手法之复杂,连他的经纪人都难以完全理解。

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也大量涌入,到 1873 年,英国投资者持有近 30% 的美国铁路债券。

但繁荣之下,危机已悄然酝酿。在堪萨斯州,三条平行的铁路线争夺着稀少的货运资源;在明尼苏达州,一条通往 " 鬼镇 " 的铁路每天只有一班列车,车厢里空无一人。

到 1873 年初,美国铁路的总运力闲置率已超过 30%,但新的铁轨仍在不断向前延伸。

1873 年 9 月 18 日,主导北太平洋铁路融资的杰伊 · 库克银行宣布破产,引爆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当它无法售出更多铁路债券时,资金链终于断裂。

恐慌如瘟疫般蔓延。纽约证券交易所有史以来第一次关闭,持续达 10 天之久。 在随后的连锁反应中,89 家铁路公司破产,1.8 万家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至 14%,经济陷入了长达 65 个月的 " 大萧条 "。

危机的本质是过度投资与需求不足的致命错配。

从 1865 年到 1873 年,美国铁路总投资达 20 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国民总收入约为 90 亿美元—— 超过五分之一的国民储蓄被投入了铁路建设。

但货运收入的增长远跟不上铁轨的延伸速度。铁路运费从 1870 年的每吨英里 2.5 美分降至 1875 年的 1.5 美分,降幅达 40%。股东回报率从预期的 15% 暴跌至不足 5%,数百家铁路公司的债券变得一文不值。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泡沫的破碎才意味着时代的新生:铁路虽然摧毁了众多投资者,却为美国经济带来了深远变革。铁路将小麦从堪萨斯运到纽约的费用从每蒲式耳 50 美分降至 10 美分, 这使得美国小麦能够廉价出口欧洲,改变了全球粮食贸易格局。

在芝加哥,菲利普 · 阿穆尔利用铁路网络建立了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帝国。他发明的冷藏车厢可以将牛肉从芝加哥运往纽约而不会变质,到 1880 年,阿穆尔的工厂每天处理 1.5 万头牲畜,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供应商。

二、AI 基建狂潮:150 年后的新剧本

如果说 19 世纪的基建核心是铁轨和蒸汽机车,那么 21 世纪的今天,对应的无疑是数据中心和 AI 芯片。

在英伟达总部,工程师们创造了现代版的 " 蒸汽机车 " —— H100 GPU。这款芯片拥有 800 亿个晶体管,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的效率比前代产品提高了 9 倍。 它的价格也同样惊人——每片售价高达 3 万美元,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这些 " 数字机车 " 建设 " 铁轨 " 的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Meta 正在建设占地 270 万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园区,其用电量将超过附近 50 万居民的家庭用电总和。 微软则在威斯康星州投资 33 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并获得了当地政府提供的数十年税收减免——这与当年铁路公司获得的土地赠与如出一辙。

短短 3 年间,美国 AI 投资的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水平——据行业分析,未来 5 年全球 AI 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计划,预估规模已达到惊人的 4 万亿美元。

更为深层的是,AI 芯片的短寿命周期加剧了资本消耗。与铁路铁轨 30 年的使用寿命相比,AI GPU 的有效寿命仅为 3~5 年。 这意味着 AI 基础设施需要持续不断的再投资,形成了一个 " 资本黑洞 "。

历史数据显示,高资本支出增长的公司,其长期表现往往逊于资本保守的同行。 自 1963 年以来,资产增长最快的公司组合年均回报比资产增长最慢的组合低 8.4 个百分点。这一规律在铁路时代已经显现:1870 年代,铁路公司的平均投资资本回报率降至 5% 以下,远低于投资者预期。

规律如此,但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当代 AI 领军企业陷入了典型的 " 囚徒困境 "。

微软 CEO 萨提亚 · 纳德拉私下向董事会表示:" 我们可能过度投资了 2000 亿美元,但不投资的风险更大。" 谷歌高管同样承认,他们不得不匹配竞争对手的投资规模,即使知道可能导致行业性产能过剩。马克 · 扎克伯格在 2023 年第四季度财报会上的言论颇具代表性:" 如果我们最终误用了几千亿美元,我认为这将是非常不幸的,但错过 AI 时代的风险更高。"

这种心态与 19 世纪铁路大亨如出一辙。范德比尔特曾在建造纽约中央车站时说:" 如果他们都在建,我就必须建得更大。" 结果便是,到 1900 年,纽约市拥有三个宏大的火车站,分属不同公司——这种重复建设极大地增加了成本。

历史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往往不是建造者,而是使用者。在铁路时代,尽管许多铁路公司破产,但铁路基础设施催生了现代物流体系。铁路使美国制造业效率提升了约 25%,并为西尔斯百货等邮购企业创造了全国性市场。

在 AI 时代,类似的模式正在上演。

西门子已使用 AI 优化其全球供应链,将库存成本降低了 18%;默克集团利用 AI 加速药物发现,将某些研发阶段的时间从数年缩短至数月。这些企业无需投入数千亿美元建设 AI 基础设施,却能享受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

三、历史的启示:识别周期阶段的信号

从 150 年前的铁路狂潮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识别周期阶段的关键信号:

狂热期特征:资本支出占 GDP 比重异常高(铁路时代达 7%~10%);新进入者大量涌现(1870 年代数百家新铁路公司成立);杠杆率快速上升(铁路公司负债与股本比率超过 3:1)。

转折点信号:产能利用率下降(铁路运力闲置率超过 30%);价格竞争加剧(运费持续下降);融资环境收紧(债券发行困难)。

当前 AI 投资已显现狂热期特征,但尚未到达决定性转折点。 密切观察数据中心利用率和 AI 服务价格变化,将成为判断周期位置的关键指标。

在基础设施狂潮中,价值转移遵循可预测的路径:

第一阶段:价值向设备供应商集中(铁路时代的钢铁厂,AI 时代的芯片制造商);

第二阶段:价值向最有效率的运营商集中(铁路时代的大型铁路公司,AI 时代的云服务商);

第三阶段:价值向应用者扩散(铁路时代的物流企业和制造商,AI 时代的各行业用户)。

目前,AI 投资仍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

四、结语:我们再次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

资本周期理论,由经济学家爱德华 · 钱塞勒在《资本回报》中系统阐述,揭示了繁荣的宿命:新技术引发投资热潮,供给如洪水般涌入并追逐需求,却往往超前,最终导致过剩、价格崩盘和漫长调整。

150 年前,铁路大 · 跃进是这一理论的经典范本。150 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

AI 将如铁路般变革世界,连接智能,驱动效率跃升。但数万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若无匹配需求,或酿成产能过剩,正如 1870 年代闲置的铁轨。

从范德比尔特到奥特曼,从铁轨到芯片,技术不断迭代,但驱动这些基建狂潮的人类心理、资本逻辑和市场规律却如此相似。

直至经历了痛苦的泡沫破灭和行业重组后,铁路大潮最终塑造了现代美国经济。直到 1900 年,铁路旅行成本降至 1870 年的十分之一,货运效率提升五倍,真正释放了其经济潜力。

同样,今日的 AI 基础设施狂潮,也必将在经历必要的调整与整合后,真正释放智能时代的全部潜力。只是这一天的具体何时到来,我们仍尚未可知。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590.html发布于 2025-11-01 16:02:5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301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