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一村“围村收费”上热搜,村里回应:合规操作,网友爆评

宁波这个村子最近可真是火出圈了!要说咋回事呢,还得从一段网传视频说起。5月26号那天,有网友拍视频爆料,说浙江宁波姚张村居然在稻田里支起了停车收费杆,生生把一条土石路变成了"收费关卡"。视频里看着那条路也就两米来宽,土疙瘩路旁边立着块告示牌,明明白白写着停车收费的标准。这事儿乍一听就够稀奇的,稻田里设收费杆?这到底是啥操作?
后来经媒体一打听,村委会的人是这么说的:这块儿地跟隔壁村挨着,平时总有些熟门熟路的司机为了逃费,专门绕小路从这儿过。为了治治这事儿,才把收费杆设在稻田小路上。而且本村人进出压根不收费,就针对外来的临时车辆和租客。更让人惊讶的是,村干部说这事儿可不是随便搞的,村里开了好几次会,还跟区里交了文件,街道办都审批通过了,收费完全是"合规操作"。
这事儿在网上一传开,评论区直接就炸了锅。网友们那叫一个各抒己见,啥说法都有——
有网友直接开怼:"现在连村里都能圈地收费了?街道办哪来的权力审批这个?合着随便找块地立个杆就能收钱?"有位老哥说得更直接:"照这么搞,以后是不是每个村都能在村口设个收费站?全国村村通收费杆,这跟占山为王有啥区别?"还有人拿广东举例:"东莞之前就是围村收费,结果租客全跑了,商铺都关张,最后村子冷清得不行,这事儿就是前车之鉴啊!"
也有网友琢磨起了深层原因:"明面上说是针对外地租客,说不定暗地里是想逼村民搬迁呢。你想啊,租客停车要收费,房子就不好租了,等房租跌下来,再谈拆迁补偿,村民要价自然就低了。"这话一说出来,不少人跟着点头:"对啊,现在好多地方都玩这套路,变着法儿给外来人加负担。"
当然也有人觉得收费标准不算太离谱:"你看告示牌上写的,停一小时内免费,要是只是临时进出,其实也不花钱。"但马上就有人反驳:"重点不是收多少钱,是这事儿本身合不合理。公共道路说围就围,收费主体合不合法?收上来的钱用到哪儿去了?这些都没说清楚呢!"
更有网友把这事儿上升到社会现象:"现在到处都是'围起来收费'的操作,广州、上海好多村子都这样。打工人租个房,不仅要交房租,连停车都得额外掏钱,感觉处处都是坑。"还有人感慨:"以前觉得拦路收费是土匪干的事儿,现在倒好,杆子一立、文件一批,就成了'合法收费',这转变也太魔幻了吧?"
说实在的,看完这事儿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村委会说收费是为了防止逃费,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细琢磨起来,这里面问题可不少。首先,稻田边的土路算不算公共道路?村里有没有权利擅自设卡收费?街道办的审批依据是啥?这些都得掰扯清楚。毕竟涉及到钱的事儿,得让老百姓看得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就把钱交了。
再者,网友们担心的"风气问题"确实有道理。如果一个村子这么搞没事,那别的村子会不会跟风?到时候全国到处都是"围村收费",外来人员进个村都得掏腰包,这不仅影响打工者的生计,也会让乡村变得越来越封闭。就像网友说的,东莞有些村子当年围村收费后,租客和商户流失严重,最后村子经济反而垮了,这教训可不能忘。
说白了,大家反感的不是收费本身,而是这种"圈地收钱"的做法让人觉得不舒服。农村发展需要规范,但规范不是简单地"一围了之、一收了之"。怎么在管理和民生之间找平衡,怎么让收费政策更透明、更合理,这才是该好好琢磨的事儿。要是光想着靠收费增加收入,却不管外来人员的感受,恐怕最后只会把人都"赶跑",得不偿失啊。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