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陈奕迅,五十一

访客 2025-07-27 11:05:46 71887
陈奕迅,五十一摘要: 7月27日,今天是陈奕迅生日。真巧,刚好是周日笔者更文的日子,于是决定把我骨折养伤期间写的半篇文章写完整。7月14日刷到...

陈奕迅,五十一

7月27日,今天是陈奕迅生日。真巧,刚好是周日笔者更文的日子,于是决定把我骨折养伤期间写的半篇文章写完整。

7月14日刷到媒体发《50岁陈奕迅,突发意外》。一看“50岁”,就很敏感;看到他踩空台阶摔倒,更敏感。

我崴脚骨折的前几天,就看到熟悉的财经大V自媒体同行因为看手机从楼梯摔下,深夜去医院急诊还录了个视频提醒大家注意……近些日子,在路上碰到跛脚走路的人也多,觉得甚是怪异……

我是5月12日动的手术,最疼的几天,刚好恰逢陈奕迅因得了新冠取消高雄演唱会(5月15日)。过了几天,又被传“走了”,想着人真是脆弱啊,随后,本人出来辟谣。

他的人生真是好折腾啊,据说,去年6月10日他在室外打网球时,中暑休克晕倒,倒地撞击下巴导致严重受伤,缝了30针。

陈奕迅早些年间在中国台湾的舞台上发生过重伤。2002年,他才28岁,卡住了重要部位,据说半个那啥没了,这是多大的心理阴影啊。

陈奕迅,五十一

没想到他7月13日的演唱会又摔了,不过他的心真大,随后就在故宫溜达。发生啥事,过去了就过去了,该怎样怎样,松弛自在。即便痛苦,马上健忘。人生都苦,不滞留,好好活着就是涅槃,也符合我的理念。

他的故宫微博,让网友们想起他在故宫曾拍过的侍卫照片,感觉像回家一样。于是网友们发挥联想,觉得那是他唱《1874》的氛围。

果然“人生如戏,戏中见人心”。各种奇妙的联想、感受性、幻想、意志混合在一起,充满了生活,跟真相一起构成社会现实的图景。

《1874》里面唱着:


为何未 及时地 出生在 1874

邂逅你 看守你 一起老死

互不相识 身处在 同年代中

仍可 同生 共死

从来未相识 已不在 这个人

极其实在 却像个 虚构角色

莫非今生 原定陪我来 却去了 错误时代

“1874”这个年份大概是一根时空钥匙。最近在浦东美术馆展出的奥赛美术馆的部分作品,也叫“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为什么叫1874呢?因为1874年4月15日,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30名被主流沙龙排斥的艺术家,在巴黎卡普辛大道35号的摄影师纳达尔工作室举办首次独立展览,展出165件作品。这一行动公然挑战了学院派垄断的艺术评审体系,宣告了艺术自由创作的新时代。

看来这个年份,很艺术,很自由。他生于1974,100年后。其实,人生吧,也就是一场随物赋形的体验。痛就痛吧,爱就爱吧,痛并快乐着,随意切换,大开大合,就是艺术和人生的永恒主题。

雷霆总在无声处酝酿,破局往往悄然而至。光明未必照彻,更多时候是压着走、忍着活——人生啊,有时不是高歌猛进,而是低处蓄力,这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应有的自觉自律。

陈奕迅,五十一

我会观察一个人在50岁附近的内核的凝结、核心理念的闪耀。

有一天,他说50岁左右,人生到现在这个阶段,唱歌越来越像讲话了。以前是深情抑扬顿挫地演唱“狼在叫,雪在飘,月似镜子天上照。路正长,酒樽摇”里的每个字,现在是平和地唱一句话,就像在讲故事,叙述感强烈。

经历沉浮后,他褪去了炫技姿态。这种讲故事的唱法,就像把整首歌吞进去再唱出来。所谓“贲极返朴”,华美形式终服务生命真意。


“现在不太追求完美了,也不急着证明什么。”

“我想慢慢唱,慢慢生活,和重要的人在一起。”

他曾坦言,年轻时有很多“演出来”的状态;而到了现在,他说:“很多歌,不用再演出来了,就是我自己。”

黄伟文曾说:“Eason是唯一一个我写到一半歌词会感动自己的人选。”还有人说,“他像一个神经质的孩子,却总能唱出成年人的委屈。”

年轻时大道理为什么入不了心,实际上还是不懂,虚不受补。很多事情,很快就会变成历史,会过去的,但剩在我们心里的究竟是什么?剩的,就是那句道理,它孤独而无用。

人其实活在自己编织的叙事中,也将按照自己的活法选择不同的叙事。

林语堂曾经说过一句类似这样意思的话——需极认真的官事不过是做戏,而极虚幻的演戏却有真意。所以,看清世间真相,也要严肃做人做事。这就是过来人的法宝。那孤独而无用的大道理,只要躺着玉盘里供瞻仰就好了,看着大珠小珠落下来,也不再惊叹。

我读大学时,是从小城市到大上海,很陌生,但上海同学们很活泼,情感似乎也很早熟,大家都喜欢去KTV唱他的《十年》。长大后的我们,也喜欢叙述感,能够感知比较丰富的心理层次,所谓快乐与痛苦并存的内容感。

陈奕迅坚持“先理解歌词再演唱”,甚至逐字推敲(如《十年》),将歌曲转化为亲身经历的故事。这种对作品的“较真”,正是“认真演戏”的延伸。

男人觉而不醒,女人醒而不觉,要演戏的成分实在太多。不如都好好演着。

《陀飞轮》里,他唱:“看透时间虚妄,坚持信念与操守”……“世事是陀飞轮,转到理想若在眼前”……“若我有天志气高,盆满钵满仍愿我,没变过”。

《最佳损友》里,他唱:“凭什么要跟你熟到互相背负”……“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这些歌词里,都是看尽人情淡漠、友谊变质,但依然怀念、理解,也不轻易冷漠待人。

林语堂以“前台/后台”解构人生,陈奕迅则用歌声演绎这场永恒戏剧。

他解构虚伪,如《浮夸》《K歌之王》直指社会表演的荒诞,呼应“官事如戏”;

他重构真实,如《谢谢侬》《盲婚哑嫁》在虚幻角色中注入生命真意,印证“演戏含真”;

他觉醒本我,如《陀飞轮》《孤独探戈》从角色抽离,回归林语堂推崇的“净尽虚饰之本相”。

陈奕迅的歌,恰似林语堂笔下的“后台朋友”,它不避讳人生的表演性,却以艺术之虚幻,为无处安放的真实提供了一座祭坛。

过了五十岁的陈奕迅,不只在后台看人生,也愿意走上前台认真演这场“不完美的人间戏”。

陈奕迅,五十一

陈奕迅刚出道的时候也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在《葡萄成熟时》中,他将这段经历隐喻为果农的等待:“苦恋几多次悉心栽种,全力灌注,所得竟不如别个后辈收成时”。

这个歌词呼吁“静候再静候”,将事业低谷转化为对坚持的信仰——时间的沉淀终会酿出醇酒。

从早年《K歌之王》的戏剧性,到《沙龙》《葡萄成熟时》这种淡而不腻、润而不躁的中年歌,他越来越少“扮演”,更多是“与歌合一”。

好像每个人都得当潜龙,其实“潜龙在渊”的深刻含义是一种悖论,最强的力量恰恰表现为克制使用的状态,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即时展示,而在于能否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坚持自我修炼。

他12岁去英国留学,在文化隔阂与亲情缺失中成长,大学主修的是建筑学,跟吴彦祖一样,最后放弃,转了娱乐圈的路。21岁,他瞒着父亲参赛夺冠,唱歌出道,如今正好也是三十周年了。

我常跟人说,我总觉得三十年的事业能量是有“场”的,是能形成核心理念和思想总结的。

所以,真正在一个领域沉淀了三十年(一世)以上的人,能量才能交互,才能感受到彼此的专业性、不易和厚重,彼此珍惜生命这悲欢如歌的本质。

用最通透的眼睛看尽人生百态,用最温柔的声音承载世事沧桑,他的歌的四维关键词就是——清醒、承载、温柔、诚实。

人生中,他的各种疼痛不断。因为名利场的撕扯永无止尽。2000年,《K歌之王》《Shall We Talk》登顶,却陷入商业与艺术的博弈,他拒绝复制《明年今日》国语版,后来,直到《十年》来了,他才妥协。

家庭上,父亲贪污入狱,母亲远走英国,他还遭到公司雪藏,于是,只能卖房筹钱救父,徐濠萦倾囊相助200万港币,两人凑够600万港币保释金。

人生中的很多得到,会以某种方式失去,但最深刻的情谊也会涌现。生命就是悲欢、雅俗、得失交织。

徐濠萦在他坠台受伤、事业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成为其精神支柱。所以,人的一生,靠的就是美德,只有美德才能赢得尊重和真正的友谊(西塞罗的哲学)。

陈奕迅,五十一

注意啊,考验都是接二连三来的。人与人之间要有巨大的“情结”,才能长久,不然就是轻飘飘的。

陈奕迅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与深情厚度,其音乐成就、情感世界与家庭波折交织成独特的人生图谱。

2004年,她女儿出生,他创作《Baby Song》传递父爱:“你的眼睛像颗水晶通透,里面有一个宇宙”。其实,生育这件事是很传奇的。好好坏坏都是修炼自己的。香港华纳音乐6月23日官宣,陈奕迅女儿陈康堤正式加盟,并推出首支英文单曲《doll》。

他唱孤勇者,其实他本身就是孤独的。台上深情,台下疯癫,自封“神经病研究所所长”,搞怪行为掩盖内心敏感。歌曲《孤独患者》自剖“怕人看破,顾虑好多”,年少留学被霸凌经历塑造其隐忍性格。

他很清醒,2021年终止阿迪达斯终身代言,面临6000万赔偿,INS遭港独攻击关评。2020年办日出日落线上演唱会,筹500万捐抗疫基金,鼓励公众“做有益的人”。

陈奕迅的人生交织着“执着与失去”“守护与赎罪”“未完成的爱情”三大情结。他以“小人物”姿态诠释深情,用戏谑化解孤独,最终成为华语乐坛罕有的 “治愈系符号”——既道尽众生情感困境,又以行动践行“浮夸”之下的真挚。

他曾在一场演唱会里出现了一首《时代巨轮》(出现在演唱会串联中),意指“在时代变迁中前行”,透露出“巨轮”式的宏观流动感。人的一生都要“大车以载”。

这不仅是对人生的比喻,更是对思维成熟度的考问:是否有结构化的信仰,能托住风雨?是否有节奏感的缓行,能不急于抵达?是否有共情的承载力,能装得下世道沉浮?一个人的精神要能远行,光靠爆发力不够,还得靠铆钉、车轴与厚重的信念。

车轮——行得动:是他对生活仍有好奇、有力气去爱去痛,不怕重新来过(他受伤后仍然回归、开唱、旅行);

车厢——装得下:是他能装得下生活的无常、他人的冷眼、自身的伤痕、父母的落泪和老婆的温暖;

车架——撑得住:是他拥有自我沉稳的信仰系统,不随名利沉浮,不为争鸣所动摇,能唱出来又收得回去。

四十岁以精进为荣,五十岁以承载为幸。清醒是方向盘,温柔是减震器,诚实是底盘,而承载,就是那辆慢慢走也不会散架的车。

五十一岁的陈奕迅,也许唱功没那么锋利了,但他唱的每一句话,却像一颗温热的词钉,慢慢钉进你心里。

他教我们什么是成熟?不是变得世故,而是变得宽厚;不是越来越能说,而是越来越愿意听。

他让我们知道,清醒并不一定要冷漠,承载也不一定是负担,温柔并不意味着软弱,诚实更不是一种脆弱。

如果说人生真是一场戏,那陈奕迅演的这场,不是主角光环,也不靠声嘶力竭,而是一场唱到骨头里的——好戏

人间浮夸,但愿你仍唱着那首《谢谢侬》,送给你曾咬牙扛下来的每一个自己。一个唱到骨头里的人,注定不是来唱热闹的。他的歌,是给那些熬过黑夜、依然想把光留下的人。

No.646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秦朔朋友圈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众号:水姐。视频号:中年好友水姐。代表作:《阳明心能源》。

水姐历年写人物系列: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水姐】视频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