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三对母女四川旅游车辆坠河,有5人失联,搜救到的孩子已死亡

川西雨季的一场意外,让几条鲜活的生命消失在崇山峻岭间。7月2日,江苏一个家庭的六位成员包车从阿坝县前往色达,途中车辆坠崖落水,截至7月6日,仅有两名女孩的遗体被找到,包括司机在内的五人仍处于失联状态。家属在网络发帖求助时附上的行李箱打捞图,在潮湿的空气里透着令人心焦的寒意。
事情的经过要从家属的描述说起。这支由三个姑姑和三个女儿组成的旅行团,加上一名司机共七人,原本计划在川西高原饱览风光。据推测,车辆可能因躲避落石或爆胎失控,冲下盘山公路坠入河流。事发路段本就是雨季地质灾害高发区,湍急的河水和陡峭的崖壁让搜救工作异常艰难。家属从江苏连夜赶赴现场时,只见到了被河水冲上岸的行李箱和背包,而亲人的踪迹却消失在茫茫山水间。
监控画面没能记录下事故瞬间,但家属提供的行程轨迹显示,这辆包车出发前并未做特殊风险评估。当地应急部门证实,搜救队伍已持续作业超48小时,数十人沿着河道排查,却始终未能找到更多线索。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游客是拥有数万粉丝的网红,她最后更新的视频停留在7月2日,评论区挤满了祈祷平安的留言,昔日分享美景的账号如今成了网友祈福的驿站。
这场意外在社交平台引发的讨论,几乎覆盖了所有自驾爱好者的关注列表。“每年6-8月别去川西”成了评论区高频出现的提醒,不少熟悉当地路况的网友晒出亲历:“去年八月在格聂神山,炮弹坑路旁边就是悬崖,最后花四百元请牧民拖车才脱困”“松坪沟下雨时公路落石像下冰雹,吓得连夜返程”。这些来自亲历者的警示,让从未涉足高原的人也意识到,雨季的川西并非只有诗意,更有潜藏的危险。
包车安全问题在此刻被反复提及。有网友晒出当地包车司机的聊天记录:“山路开60码是基本操作”“落石?躲开就行”。这种对风险的轻描淡写,让不少人倒吸凉气:“方向盘在别人手里,你永远不知道司机昨晚睡了几小时”“那些自称‘路熟’的司机,往往是事故率最高的群体”。更有自驾经验丰富的网友列出细则:“包车必查营运资质、司机驾龄,每天行程不超300公里,遇到暴雨立刻停车”,这些细节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也有网友将焦点放在自然之力的不可抗上。“汶川地震后山体本就松动,雨季雨水渗透岩层,随时可能发生滑坡”,一位地质工作者在评论区分析,“去年我在理县,亲眼见到整面山坡滑下来,公路瞬间消失”。这类专业解读让更多人意识到,有些意外并非人为疏忽,而是自然规律给人类的警示——当季风带来降雨时,某些山区本就不该成为旅游目的地。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场悲剧最刺痛人心的,是社交媒体上仍在更新的旅行攻略与现实惨剧的割裂。那些被滤镜美化的“此生必去”路线,在雨季往往意味着“此生危险”。当网红博主们用“治愈”“逃离”包装川西时,很少有人会标注:6-8月是地质灾害高发期,部分路段救援难度堪比登天。这种信息差,让不少抱着“打卡”心态的游客低估了自然的威力。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真正的远方不该以生命为筹码,当天气预报显示连续降雨时,当山路出现第一道裂缝时,当包车司机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时,及时止损的撤退,远比冒险前行更需要勇气。就像评论区一位驴友说的:“风景永远在那里,但生命只有一次。等秋高气爽时再来,川西的美不会跑掉。”愿失联者能被奇迹眷顾,也愿这场教训让更多人懂得:对自然保持敬畏,才是旅行的第一堂课。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