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卸任,“善本金融”理念重塑发展路径

金融向善的三年探索告一段落,浙商银行迎来掌舵人更替时刻。
2025年7月10日晚间,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陆建强因年龄原因辞去该行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及H股授权代表等职务,离任已于7月9日正式生效。这位现年60岁的金融老将,在掌舵浙商银行三年半后,以“到点换届”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陆建强离任公告发布当日,浙商银行董事会迅速通过决议:由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责,直至新任董事长经法定程序产生并获监管核准。这一过渡安排显得尤为紧凑,就在7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刚刚核准了陈海强的行长任职资格。
理念革新
陆建强的职业生涯横跨政府、证券与银行三大领域。出生于1965年的他,早年长期在浙江省政府部门工作,曾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分管金融与国资工作。2018年,他转战金融业,出任财通证券董事长,主导了公司资产规模从600亿元到千亿元的跃升。2022年1月,陆建强调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并于2023年8月正式获得董事长任职资格批复。彼时的浙商银行正面临历史包袱与转型压力,陆建强将“正严并举”作为破局起点。
在2025年4月的业绩说明会上,他回顾这段历程时总结为四大关键行动:1.全力化解不良风险,卸下历史包袱;2.确立“深耕浙江、板块协同、数字化改革、财富管理”四大战略方向;3.构建“善本金融”理念体系,重塑银行价值观;4.推动资产规模突破3.4万亿元,一季度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提出的“善本金融”理念。在陆建强看来,金融必须把功能性而非盈利性放在首位。他将这一理念具象化为六大支柱: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浙银善标、善本信托、问责向善和员工向善。
“金融不只是向善,更是要以善为本,从善出发。”陆建强曾这样阐释其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已延伸出实际成果——金融顾问制度已推广至全国16省市,服务企业超10万家,落实融资1.1万亿元。
转型成效
陆建强执掌的三年半,正值浙商银行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他任内,该行完成了多项关键指标的重塑:
资产质量改善: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末的1.53%降至2024年末的1.38%,实现连续三年下降;盈利能力企稳: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36.18亿元、150.48亿元、151.86亿元;资产规模跨越:截至2025年3月末总资产达3.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5%
三年半任期成效明显,但挑战依然存在,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滑7.07%,尽管净利保持0.61%的微增。在利率市场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善本金融”的社会价值与股东回报的经济价值,将是继任者面临的核心命题。
浙银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银行已是年内第三家发生掌门人变更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前,广发银行蔡希良、华夏银行杨书剑先后履新。
与其他同业相比,浙商银行在陆建强任内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其倡导的“善本金融”不仅重塑了内部文化——据该行人士透露,“员工在展业时开始转变思维,从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在行业层面探索了商业银行的价值重构。
随着陈海强以浙商银行“代掌门”身份暂握舵轮,这位刚获行长资格仅三天的资深银行家,既要延续既定的战略方向,也需应对盈利增长放缓的现实挑战。而陆建强在离任公告中承诺,将继续履行其自愿增持该行股份的承诺,这或许可视为他对这家3.4万亿银行未来的另一种信心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