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华为天才出走,他用机器人引领500亿资本风暴!

访客 2025-10-08 16:00:23 81153 抢沙发
一位从华为出走的创业者,利用机器人技术撬起了500亿资本局,这位创业者凭借其深厚的科技背景和创新能力,成功地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成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和投入,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机器人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同时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1、“华为系”高管组局,赢得腾讯投资

今年初,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的一场秧歌舞,让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受到火热关注。此后,人形机器人的炫技比拼愈发热衷于“整花活”,不断吊起大众的新胃口。

继宇树的机器人实现后空翻、众擎机器人“秀出”前空翻后,9月下旬,智元机器人对外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韦伯斯特空翻”动作,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该动作的人形机器人。

所谓“韦伯斯特空翻”,是一种竞技体育运动,此前,这项运动只能由人类专业运动员完成,但现在,机器人又一次实现了对人类运动能力的追赶。

伴随着灵犀X2人形机器人被热议,智元机器人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草根逆袭”的故事不同,成立于2023年的智元机器人创立仅两年,但其背后云集的一众大佬,让它已然成为能和宇树科技抗衡的一线“选手”。

▲图源/智元机器人官网

不久前,智元机器人首次披露了合伙人团队名单。其中,来自“华为系”的高管构成团队的主体。如CTO彭志辉(网名“稚晖君”),是前华为昇腾计算产品线的全栈研发工程师;高级副总裁姜青松,曾任华为P&S解决方案产品管理部部长;首席运营官邱恒,曾任华为中国政企业务CMO。

最受人关注的,还是董事长、CEO邓泰华。他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通信专业,在华为工作20余年,曾担任过华为王牌业务无线产品线——通信基站、5G等业务负责人,还主导了鲲鹏、昇腾AI芯片生态体系的构建。

和宇树创始人王兴兴活跃于公众视野不同,邓泰华本人极其低调。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4月,但无论是公开活动,还是新品发布,活跃于台前的一直是彭志辉,实控人邓泰华则默默隐身其后。

直到今年3月,智元机器人的法定代表人从舒远春变更为邓泰华,这位真正的实控人才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伴随这次工商变更,智元也迎来腾讯的首次投资。这是腾讯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第一次出手,持股2.06%。

在邓泰华被公开报道的3月份,智元机器人首次对外宣布了其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enie Operator-1(GO-1)。5个月后的8月21日,智元首次召开合作伙伴大会,邓泰华第一次公开露面,讲述了对具身智能行业的看法。

邓泰华表示,当前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大爆发的前夜”,人工智能加速朝着AGI迈进,2025年具身智能将迎来商用发展的拐点,最终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在最受关注的技术路线上,邓泰华也沿袭其在华为任职时积累的经验,运用到了对人形机器人AI决策与通信控制的构建上。如,智元启元大模型(GO-1)便融合了多模态感知与混合专家系统,被视为与华为盘古大模型的技术逻辑有相似之处。

这种重软件的技术路线特点在于智元机器人的研发投入更高,售价也居高不下。灵犀X2机器人售价在10万元至40万元之间,而宇树科技R1机器人售价已下探到3.99万元起的“亲民路线”,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智参智库资深顾问袁博曾对《财经天下》表示,“智元机器人更偏重to B的打法”。这是“华为系”创始团队的风格,“更擅长从生态、产业合作方面做文章,和(宇树科技)这类搞技术工程出身的公司路线不同”。

这种风格,也体现在了邓泰华的一系列资本运作上。

02、一场500亿的资本局

智元机器人在近两年时间内,经历11轮融资,最新估值150亿元。在一级市场上,其密集融资的速度格外吸睛。但智元机器人的融资也有着独特风格,除了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更青睐产业资本。

智元机器人背后的股东名单中,除了红杉中国等头部投资机构,还涵盖腾讯、京东、百度、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可能是产业战略上的强绑定关系。

例如,在2023年8月,比亚迪投资智元机器人,持股比例一度高达3.76%,目前最新持股比例为2.38%。业内认为,这一投资同时契合了双方的战略需求,可以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

尽管融资次数多、节奏密,但智元每次释放的股权都很少。相比宇树科技而言,智元机器人的股权更趋于集中,实控人邓泰华直接和间接持有智元机器人58%的股份,牢牢掌控着半数以上股权。

那些慕名投钱的股东,即使是从天使轮便一路跟随智元的“铁粉”高瓴资本,目前仅通过旗下两只基金对智元机器人合计持股约6.67%。腾讯投资目前持股2.63%,是其第7大股东。

牢牢把控融资节奏的同时,智元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上的收并购操作,更让不少机器人圈的投资人感到错愕。

7月9日,上纬新材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实际控制人邓泰华拟通过关联公司,收购上纬新材29.99%的股份,以本次协议转让为前提,邓泰华将通过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增持上纬新材的股份,最终持有上纬新材63.62%的股份。

9月24日,上纬新材再发公告,邓泰华关联公司收购上市公司29.99%的股份工作已完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由SWANCOR萨摩亚变更为智元恒岳,邓泰华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虽然智元机器人此后否认该操作系“借壳上市”,以及未来一年内业务重组的可能,但投资者显然不相信。7月份至今,上纬新材股价从7元/股一度飙升至110元/股。截至9月30日,上纬新材市值已经飙升到533亿。

▲上纬新材近一年股价走势(周K线)

此外,智元机器人还直接投资了不少产业链上的创业公司,扮演着投资平台的角色。天眼查App显示,智元机器人直接对外投资达27项,间接投资达57项,包括灵猴机器人、复兴电机、安努智能、智鼎机器人、硅基方舟机器人等。

一边是需要斥巨资投入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另一边又是接连大手笔的资本运作,智元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很快引起业内质疑,融资和现金流能力被重点关注。

对此,邓泰华于今年8月对外回应称,目前公司处在一个“想融就可以融”的状态,并表示公司的现金流储备,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三年运营”。他还透露,预计公司年底前会完成下一轮融资。

03、能否冲出商业化迷雾?

机器人公司做大要靠规模,这离不开量产。当前,机器人公司面临的最主要考验是其能否实现商业化,这就离不开推动产品量产、加速从“秀场”到“工厂”的落地。

早在2024年12月,智元机器人就率先宣布了要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今年1月,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不过,这只意味着智元进入了初始量产阶段,距离真正的产能扩张还很远。

从产品线上来看, 智元机器人专注于全尺寸通用具身机器人,布局相当广泛,产品包括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系列,覆盖了交互服务、工业制造、商业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个场景。

基于多样化的场景布局,9月24日,智元高级副总裁姜青松在公开演讲时明确了公司的商业化目标:“明年公司会把重点放在进工厂、进家庭的初步实践上,慢慢从to B走向to C。”

同时,智元在量产目标上也更加雄心壮志了。不久前,邓泰华对外宣布,2026年公司要冲刺数万台量产目标,并表示要变革渠道体系,承诺在2026年公司将有70%的产品销售通过合作伙伴进行。

环顾行业当下,几乎所有的头部玩家都对“量产规模”喊出了口号。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明年其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自主应用规模将以2~3倍的速度增长,并在3年内实现10倍增长。

但想要真正实现量产目标,关键还得有客户愿意掏钱买单,才能打通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闭环。今年7月,智元和宇树科技联合中标1.24亿元中国移动“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被视为拿下了人形机器人的年度大单。

和中国移动的合作,让智元在商业化道路上往前迈出了一小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商业化之路真正迎来了拐点。

袁博告诉《财经天下》:“现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大部分还是用于长跑或者服务这类简单的场景。但实际上,这种场景中也并不是一定要用机器人。机器人在成本上没有优势,对企业而言可能还会亏。”

当前,资本已对具身智能寄予厚望,甚至将其视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场颠覆性产业变革。但显然,想要从想象蓝图真正深入现实世界,机器人公司还需要做出更多突破。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043.html发布于 2025-10-08 16:00:2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115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