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演唱会为何越来越嗨?
演唱会越来越嗨的原因有多方面,随着音乐和舞台技术的进步,演唱会的视听效果越来越震撼,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也让演唱会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人们通过参与演唱会来释放压力、享受音乐和与他人互动,明星的魅力和表演技巧也是演唱会越来越嗨的重要因素之一,演唱会的氛围和体验在不断升级,让观众感受到更加激情和兴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闻旅 ;,作者:林黛曦,编辑:Sette,原文标题:《为什么经济越下行,演唱会越嗨?》,题图来自:AI 生成
一
今年有个很反常识的现象,就是全国各地的演唱会是真的杀疯了。
不仅越办越多,还越办越大。
为啥说反常识?
你看现在的情况。几乎人人都在哭穷,买房买车?不存在的。找工作?已读不回是常态。
但你说大家没钱吧,1880 的演唱会票秒没,4880 的内场眼都不眨,跨省看演出跟下楼取快递一样平常。
仅仅 2025 年 5 月,全国就开了 330 场演唱会。啥概念?平均每天超过 10 场,比开便利店还快。
总观演人次 448.4 万,票房收入 33.33 亿。除一下你会发现,平均每张票将近 750 块。就这,还经常抢不到票。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2025 年前八个月,演出总票房破 200 亿,演唱会独占 164.6 亿,同比增长 43%。
这说明啥?
说明在其他行业都在过冬的时候,演唱会在过狂欢节。这不是逆势增长,这是骑着经济周期的脖子扇巴掌,是贴脸开大。
这不科学啊朋友!
所以你开始思考,为啥有些人平时抠抠搜搜,轮到演唱会买票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
于是你开始明白,这压根就不是什么 " 便宜就多买,贵就少买 " 的小学数学题。
这叫" 情绪价值拉满的限量款体验 ",在干啥都心里没底的年头,成了大家的共同选择。
你想想,现在的人精得很:衣服可以少买一件,奶茶可以不喝一周,但能把钱和激情,精准砸向一个能刻进记忆、能轰炸朋友圈,而且基本不会翻车的巅峰时刻——这投资回报率,简直了。
而演唱会,不好意思,完美命中以上全部痛点。
二
这届年轻人,买的不是票,是情绪充电宝。
你想想,上班当孙子,下班刷焦虑,房贷不敢想,对象找不到。日子过得像被生活连续暴击,总得找个地方嚎两嗓子吧?
演唱会,就是那个合法的发泄现场。
不认识歌手?没关系!不懂歌词?无所谓!只要前奏一响,万人合唱,荧光棒一挥,那一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在跟着几万人一起,把老板的 PUA、甲方的改稿、生活的操蛋,统统吼出去。
说白了,人类这物种,骨子里就是群居的。
一个人待着,他心慌;一群人扎堆,他安心。这种 " 人多势众 " 的安全感,是刻在 DNA 里的。
一旦混进群体,你就能干点一个人时不敢干的事,这叫 " 合法的疯批 "。
专业术语叫 " 高情绪溢价的稀缺体验 "。
说白了,就是花几百几千块,买两个小时的 " 我不是社畜我是个人 " 的幻觉。
这钱花得值吗?太值了。毕竟心理咨询一小时还要 800 呢。
三
你说这不就是以前的 " 口红效应 " 吗?
是,也不是。
应该叫它" 口红效应 Pro Max 版 "。
你以为现在的年轻人还停留在买支口红就能满足的初级阶段吗?太天真了!
现在年轻人过的是什么日子?上班被 KPI 追着跑,下班被房租催着交,相亲被条件卡着筛。整个一 " 压力测试真人秀 " 长期参赛选手。
这时候你给她一只口红说 " 加油,未来会好的 "?他们只会回你一个 " 你看我像傻子吗 " 的眼神。
劲儿不够啊朋友!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把 " 小确幸经济学 " 干到了战略投资级别。
传统口红效应:买不起房、车→买支三百块的口红→照镜子开心三分钟→完事。
现代演唱会效应:更买不起房、车→买张八百块的看台票→提前一周开始兴奋→精心策划应援妆→跨城奔赴→两小时集体狂欢→拍九宫格发朋友圈→收获两百个赞→视频反复回味一星期→成为未来三个月的精神食粮。
很明显,现在的演唱会,早就不只是 " 看演出 " 了,是一场历时半个月的社交盛宴,是一整套完整的仪式经济闭环。
开场前一周:备战期。
小红书刷爆 " 应援妆教程 ",淘宝下单亮片眼影,翻箱倒柜找应援色衣服。全网搜寻 " 演出搭子 ",拼房拼车拼门票,主打一个 " 你我本无缘,全靠偶像牵 "。
开场前一天:远征期。
跨城高铁票订起来,异地酒店搜起来,行程规划做得比旅行社还细致。
现场三小时:核心素材采集期。
编发摊位前排长队,脸上贴满偶像的名字,荧光棒、周边买起来眼都不眨。镜头全程开启,照片视频狂拍,既要抓住偶像的每个特写,也要记录自己的每滴眼泪和每次尖叫——这都是未来一个月的社交硬通货。
然后呢?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精修九宫格,配文都要斟酌个十来分钟;
剪辑 30 秒高光 vlog,卡点必须精准,泪点笑点一个不能少;
微博超话连续签到,发帖格式必须规范;
微信群聊里,现场视频就是最硬的核武器,能炸出所有潜水的同类。
这是什么?这是社交资本主义的终极形态!
在人均社恐、微信聊天只剩 " 嗯嗯 " 和 " 收到 " 的年代,演唱会是最好用的 " 社交核武器 "。一句 " 你也喜欢他?",瞬间完成身份认证,找到组织,收获亲人。
所以回过头来看,你说演唱会不该火吗?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快乐保质,社交溢价。
这笔情绪投资,年化收益率秒杀一切理财产品和股票基金——毕竟你的基金可能是绿的,但现场的荧光棒海一定是五彩斑斓的。
当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 " 未来可能会更好 " 时,年轻人用抢票的手速告诉你:" 老子只要现在快乐,而且老子愿意为此刻的快乐买单!"
四
那你又要问,哔哔这么多,演唱会赚钱吗?是不是和旅游一样,旺丁不旺财啊。
看一组数据。
2024 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 60%。除演出票房收入外。
什么意思?每十个观众里,至少有六个是 " 远征军 "!他们不是从城市这头跑到那头,而是打飞的、坐高铁,真金白银地跨市跨省而来。
跨城观众普遍在演出地待上 1 到 3 天,人均消费在 500 到 2000 块之间。直接带动观众综合消费超过 2000 亿元。
官方说法叫做 "3 小时撬动 72 小时 " 经济效应。
今年三月,周杰伦去三亚开了一场 " 嘉年华 ",直接给这座城市空投了 12.74 万活人!关键是吧,其中 82% 都是从岛外杀过来的。
那几天三亚什么盛况?77 家旅游饭店,客房直接被塞满,平均出租率飙到 81.57%。
七月份,时代少年团在大连办 " 加冠礼 ",直接带动消费 2.3 亿元!
市中心五星级酒店的行政套房,一晚 8888 元!最夸张的是,有家平时 162 元一晚的普通房间,竟然涨到了 1.4 万元!
今年五一假期的杭州奥体中心,三场重磅演出,汇聚三万观众,直接让周边酒店预订率同比提升 25%。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有过测算:每花 1 块钱买演唱会门票,就能在当地撬动 4.8 元的住宿、餐饮、交通等关联消费。
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比如,今年 9 月周杰伦济南演唱会期间,每 1 元门票收入,能撬动近 5 元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消费。
很明显这已经不是看演出了,这是新时代的旅游方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 文旅综合体验项目 "。
过去的旅游:冲着 5A 景区去,在标志性石头前比个耶,回来还得跟人解释 " 这石头到底有啥好看的 "。
现在的旅游:冲着演唱会去,白天顺便逛吃逛吃,晚上直接进入主会场狂欢。演唱会才是本体,城市风光只是赠送的背景皮肤。
各地方也都看明白了,现在纷纷为演唱会出台奖补政策。
比如阶梯式奖补,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带来的粉丝越多,跨城来的观众比例越高,政府给你打的钱就越多!
海南今年三月就放出大招:只要你在我们这儿连续演三年,达到一定场次和人数,直接给 50 万或 100 万的一次性奖励。说白了是用 " 长期饭票 ",绑定优质演出资源的阳谋。
四川更狠,直接瞄准 2025 年,表示根据售票人数和收入,最高能给到 500 万元的奖补!
各地为什么这么拼?
因为一场顶流演唱会,就是一个移动的印钞机。
人家账算得门儿清:
补贴出去 500 万,换回来的是什么?是几万跨城观众的吃喝住行,是全网的曝光热度,是实打实的消费数据,是城市品牌的年轻化升级。
属实是把 "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研究明白了。
五
说到底,演唱会经济这波逆天行情,根本不是什么偶然。
它既是经济的叛逆,也是文化的起义。
这届年轻人用脚投票告诉你:我不在乎拥有什么,我只在乎经历过什么。从 " 占有物质 " 到 " 占有体验 ",这场消费观念的地壳运动,正在重塑整个市场。
你看到的是荧光棒在摇,我看到的是几万颗心在同步跳动。
你听到的是大合唱在响,我听到的是孤独灵魂在抱团取暖。
这不单单是买票看演出。
这是购买情感的急救包,是订购心灵的创可贴,是预存一份可以反复回味的集体记忆。
现在你明白那个悖论了吧?
为什么越是不确定的年代,人们越要挤破头去演唱会现场?
因为当工作可能丢,爱情可能黄,未来可能糊的时候,只有那三小时的合唱是确定的,只有挥舞荧光棒的手臂是确定的,只有身边陌生人却为你偶像尖叫的默契是确定的。
转瞬即逝的,反而最永恒。
集体狂欢的,反而最自我。
在一切都飘忽不定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些确定的东西,来对抗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最保值的投资,就是投资此刻的快乐;
最确定的确定,就是确定地对自己好一点。
房子可能烂尾,工作可能被优化,爱情可能变质,但薛之谦的《演员》前奏一响,几万人一起 "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 " 的那个瞬间——是真的。
说到底,当未来变得模糊,当规划变成笑话,年轻人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生存智慧:把握当下。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594.html发布于 2025-11-01 16:03: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