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新篇章,易主后是否将开启价格战?
星巴克中国即将易主,是否将加入价格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知名咖啡品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其他品牌的竞争和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高,星巴克是否会调整其定价策略以吸引更多消费者,仍需观察其后续动作,无论星巴克如何调整其战略,其品牌影响力和咖啡品质仍是其核心竞争力。
就在刚刚,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持股 60%,交易估值约 40 亿美元。
未来,双方计划将中国门店从 8000 家逐步扩展至 2 万家,重点下沉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
其实星巴克的选择并不令人意外。
在增长失速后引入本土资本,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外资不行了,或者不看好中国市场了,只是需要借助中国资本的优势推动业务的扩张。
肯德基、麦当劳和赛百味等我们熟悉的“洋快餐”都是这么做的,效果也都挺好。
关于星巴克,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其实是:卖身后的星巴克会把身段放下来,加入价格战吗?
星巴克的增长飞轮,到底为什么失速了?
从 1999 年北京国贸的第一家门店开始,星巴克带领并见证了中国大陆咖啡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爆发式增长。
过去 26 年间,星巴克曾经拥有一个接近完美的增长飞轮,它包括相当高的品牌溢价、高效标准的顾客体验、门店的规模化扩张和丰厚的利润回报。
但随着本土玩家的涌入,构筑起这个飞轮的三大价值被全方面围剿,导致增长失速。
首先是“第三空间”价值。它指的是在家和办公室之外,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面、舒适的“城市客厅”,让大家可以在这里休息、工作或约见朋友。
去星巴克点一杯拿铁,打开电脑坐一下午,曾经是一代人对精致白领最朴素的想象。
但这个独特价值如今变成了行业标配。想坐下来谈个事儿?M Stand、喜茶、gaga 同样也有舒适的环境。库迪和瑞幸更直接将咖啡去社交化,根本不提供空间。
当后来者用更极致的细分稀释了“第三空间”的独特性,星巴克从“唯一”变成“之一”,甚至不是“最好的之一”,就很难说服消费者为这部分价值承担溢价了。
随之被稀释的是星巴克的符号价值。
过去,一杯星巴克代表的是一种精英身份,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在某个发展阶段,星巴克甚至是很多人体验“轻奢”的起点。
但今天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符号”选择。本土新茶饮通过高频联名和打造文化符号,抢走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代替星巴克出现在朋友圈。
同时随着规模扩张,星巴克的门店变得随处可见,它的稀缺性和符号价值自然也不断减弱。加上持续进行的价格战,进一步拉低了咖啡市场整体的品牌溢价,让星巴克的高价显得“不值”。
在咖啡产品这个主战场,星巴克也陷入了被动。
2017 年后,瑞幸和库迪加入战场,直接改变了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奶茶化”的咖啡让消费者意识到,原来咖啡可以不是苦或涩的,还可以像生椰拿铁和橙 C 美式那样更好入口,或者像酱香拿铁那样更猎奇。
在本土选手强大的供应链下,星巴克的产品品质护城河也被快速追平。一杯标准化的、稳定发挥的好咖啡也不再构成壁垒。
当品牌高溢价和利润回报受到价格战和成本的双重挤压,高效的顾客体验也被带着互联网打法进场的本土对手超越,星巴克原本完美的飞轮逐渐失速,导致整体增长的动力不足。
那么,星巴克会加入 9.9 战局吗?
刀法认为不会。
从去年开始,星巴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巩固逐渐被稀释的价值。
首先是“第三空间”方面的创新。打造非遗概念店,推出“星子自习室”,与小红书合作将 1800 多家门店改造为宠物、手工、骑行、跑步等“兴趣社交空间”,星巴克希望重塑空间的独特性,以提高现有门店的坪效和吸引力。
为了延展品牌的符号价值,星巴克跳脱常规联名,邀请五月天出任“夏日大使”。阿信分享的创作彩蛋、“歌词杯”、为歌迷举办线下活动,帮助星巴克实现了个人故事、品牌精神与消费者情感的多重共振,成功创造出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共鸣。
针对会员体验,星巴克今年 7 月官宣与东方航空的合作,共同打造联合会员计划。在乘坐航班当日,达到一定标准的会员能够获得免费机上 Wi-Fi、中杯赠饮咖啡等权益,不用再花额外积分或星星兑换。
围绕高消费、高净值群体的核心刚需,在航行过程中这样稀缺、高品质的场景提供差异化服务,直接提升了星巴克会员体系的排他性和价值感,有助于精准获取和激活高价值会员。
在产品方面,星巴克通过本土化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包括推出真味无糖系列,抓住处于上升趋势的健康刚需;打造“非咖”产品吸引更喜甜、休闲的茶饮人群,将消费时段拓展午后、下午乃至晚间。同时,对非咖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把价格带拉入 20 元区间,吸引新客群。
从财务结果来看,中国星巴克的“自救”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根据星巴克 10 月 30 日公布的最新财报,中国区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势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同店销售额和同店交易量都实现了同比增长。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环比提升。
这些数据值得关注的原因是,它很好地回应了市场对星巴克中国的核心质疑。
交易量和利润率同步增长,意味着星巴克成功留住或赢回了顾客,而且在普遍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核心客群依然愿意为品牌和体验支付高溢价。这证明了星巴克坚持打价值战的策略是成功的。
在刀法看来,星巴克出售多数股权,引入资本,实际上为了给失速的飞轮注入“中国速度”,借助本土速度和资源巩固品牌的核心价值,而不是将品牌降级。
星巴克最值钱的资产就是品牌溢价和“第三空间”。一旦咖啡产品降价到 9.9 甚至是 8.9 元,它也将彻底沦为“性价比”品牌,多年建立的符号价值也将瞬间崩塌,这是星巴克总部无法承受的战略损失。
从资本角度出发,他们想要的也是一个高效率、高利润率的星巴克,而不是一个陷入低价泥潭、利润微薄的咖啡品牌。如果星巴克的核心产品价格失守,它的高利润率也将不复存在,这与资本追求高回报的目标也是矛盾的。
双方共同的目标,应该是打造一个“更快的、更懂中国市场的星巴克”,而不是一个“更便宜的星巴克”。
过去一年,你消费星巴克的频次变多了吗?如果你接手星巴克中国,你会用什么方法提升业绩?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657.html发布于 2025-11-04 16:00:0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