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英伟达千亿庞氏骗局真相,背后隐藏的巨大棋局
英伟达涉嫌参与100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这似乎是一盘大棋,据报道,该公司在某些交易中可能存在欺诈行为,涉及巨额资金,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英伟达直接涉及庞氏骗局,投资者应保持警惕,谨慎评估投资风险,并寻求专业建议。,英伟达涉嫌庞氏骗局传闻,但无确凿证据,投资者应保持警惕,谨慎评估投资风险。
昨天,一则消息让美股集体狂欢: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股价应声大涨4%,带动三大股指齐创历史新高。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有些不对劲。
在AI芯片供不应求、订单排到数年后的卖方市场里,垄断了80%市场的英伟达,为什么要"倒贴"自己的客户?当全球最赚钱的"卖铲人"开始给"淘金者"提供资金,当供应商的投资最终又变成自己的收入——这究竟是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升级,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千亿美元循环游戏?
更诡异的是,就在不久前,OpenAI还在宣布要开发自己的芯片以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一周之后,却欣然接受了英伟达的千亿投资。
许多分析师都能看出来,这笔投资有循环交易的嫌疑,英伟达给你1000亿,你再花钱买我的芯片。再结合前段时间Openai与甲骨文的协议,一幅左脚踩右脚上天的泡沫图景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大家脑海中了。
大家都直呼庞氏骗局,互联网泡沫再现,可是真的这么简单吗?笔者认为这种讲法刻意误导的成分居多。
1000亿美元买了什么:史上最大AI基建项目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项目本身。
当英伟达CEO黄仁勋说这是"人工智能史上最大的基建项目"时,他并没有夸大其词。
10吉瓦(GW)的AI数据中心是什么概念?黄仁勋给出了一个直观的数字:相当于400万至500万块GPU。这是英伟达2025年全年的出货量,是去年的两倍。如果换算成电力,10GW足以点亮一座千万人口的超级城市。
Meta刚刚在路易斯安那州开建的数据中心已经够夸张了——占地37万平方米,5000名工人施工,投资100亿美元。但它的算力只有2GW。OpenAI要建的,是它的5倍。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2026年下半年,当第一期系统上线时,它将运行在英伟达全新的Vera Rubin平台上。这个以天文学家薇拉·鲁宾命名的系统,代表着英伟达对AI未来的理解。
Vera CPU配备88个定制Arm核心,Rubin GPU的FP4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0千万亿次。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单个机柜就能提供8 exaflops的AI算力——比现在最强的系统快7.5倍。更重要的是,它能处理百万级token的超长文本,这意味着AI可以一次性"读完"一整本《战争与和平》,或者完整理解一小时的视频内容。
简单说,这套系统的算力,相当于把世界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又拉高了一个数量级。
但这次合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远超传统的供应商-客户关系。根据协议,OpenAI不仅是客户,更是英伟达的"优先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优化彼此的产品路线图——OpenAI的模型需求会直接影响英伟达的硬件设计,而英伟达的技术突破也会第一时间体现在OpenAI的产品中。
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这比我们最初的服务器计算能力高出十亿倍。"他指的是2016年黄仁勋亲手送到OpenAI办公室的第一台DGX超级计算机。那时的OpenAI还是一家小型非营利研究实验室,办公室位于旧金山教会区,那栋楼现在是马斯克xAI的总部。
从那台孤零零的DGX到即将建成的10GW超级算力中心,不到10年时间,算力规模增长了十亿倍。这种指数级增长背后,是整个行业对AI未来的共同押注。按照目前的部署计划,第一期1GW系统将在2026年下半年上线,此后每部署1GW,英伟达就投资100亿美元,直到完成全部10GW的建设。
这种分阶段投资的方式很聪明——它让双方都有退路,但也确保了深度绑定。毕竟,当你在一个项目上投入了1000亿美元,你就不只是供应商或客户,而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了。
从卖铲子到建电网:英伟达的垂直整合战略
大家觉得这是泡沫,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的AI炒作浪潮,很多人认为存在巨大泡沫的证据,就是从炒铲子——云服务商甲骨文,到炒铲子的铲子——算力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再到炒铲子的铲子的铲子——芯片代工台积电,甚至炒作到了台积电的上游最终到大宗产品。
但问题是ChatGPT发布近3年,美国股市市值从40万亿增至65万亿(增长25万亿,超过除中国外所有其他市场总和),主要由50只最大的股票支撑。OpenAI目前的估值大约5000亿美元,但利润尚未充分实现。若最下游的AI应用未能兑现承诺,上游的铲子公司也可能联环崩盘。
如果说淘金热中最赚钱的是卖铲子的人,那么英伟达现在不仅在卖铲子,还在建设整个矿场。
这种转变并非英伟达独创。1990年代,思科在互联网浪潮中扮演了类似角色。作为网络设备的垄断者,思科不满足于单纯卖路由器,而是通过Cisco Ventures大量投资下游公司,让它们用思科的设备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2000年巅峰时期,思科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今天的英伟达正在复制并超越这个模式。它不只投资OpenAI,还向Anthropic、xAI等多家AI公司撒钱,对英特尔,Robotaxi的投资也屡屡被关注。2025年4月,英伟达与xAI共同加入MGX基金,规模同样是1000亿美元。这些投资看似分散,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确保英伟达的GPU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和生态。
更有意思的是,GPU正在获得某种"货币"属性。它既是稀缺资产,可以保值升值;又是交换媒介,英伟达用算力换股权,OpenAI用股权换算力;还成了计价单位,现在评估一个AI项目,第一个问题往往是"需要多少张H100?"
这种现象在科技史上并不罕见。腾讯投资了大半个中国互联网,被投公司几乎都在用腾讯云和微信生态。小米投资了上百家硬件公司,它们共享小米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但英伟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控制的是更底层的基础设施——算力。
黄仁勋曾经说过一个数字:建设1GW数据中心的成本在500-600亿美元之间,其中约350亿美元用于采购英伟达芯片和系统。换句话说,英伟达投给OpenAI的1000亿美元,有相当一部分会以订单形式回流。这看起来像是左手倒右手,但实际上完成了一个关键动作:锁定需求。
在半导体这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确定性比什么都值钱。通过投资大客户,英伟达不仅锁定了未来几年的订单,还能深度参与客户的技术路线制定。可能当OpenAI在设计GPT-6或GPT-7时,英伟达的工程师就坐在旁边,实时了解需求,同步优化硬件。
这种深度绑定也让竞争对手很难插足。AMD的GPU性能其实不差,但它缺的是CUDA生态系统。现在,英伟达通过资本纽带让这个生态更加牢固。你很难想象拿了英伟达1000亿投资的OpenAI,会突然转投AMD怀抱。
不过,最让人深思的是这种模式对整个产业的影响。英伟达市值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值钱的公司之一。它的毛利率超过70%,净利率接近50%,这在硬件公司中简直是个奇迹。当一家公司既掌握核心技术,又通过投资控制了主要客户,还用生态系统排斥了竞争对手,它就不再是产业链上的一环,而是整个产业链本身。
有分析师将现在的英伟达比作"AI时代的电网公司"。这个比喻很精准——就像现代经济离不开电力,未来的数字经济也离不开算力。而英伟达,正在成为这个算力网络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者。
循环购买还是产业协同?
2025年,"1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AI行业出现的频率高得异常。
1月,OpenAI、甲骨文、软银共同宣布"星际之门"计划,投资1000亿美元在德克萨斯州建数据中心。4月,英伟达和xAI加入MGX基金,规模1000亿美元。8月,谷歌和Meta签署1000亿美元合作协议。9月初,甲骨文与OpenAI签下3000亿美元的五年期合同,其中硬件采购就需要1000亿美元。
现在,英伟达直接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
这种整齐划一的数字引发了市场质疑:这到底是真实需求,还是互相抬轿子?Reddit上流传着一张梗图,画着一个循环箭头:英伟达的钱流向OpenAI,OpenAI的钱流向甲骨文,甲骨文的钱又流回英伟达。标题是:"祖传的1000亿美元到底是从哪来的?"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些交易的结构,会发现情况比表面复杂得多。
先看OpenAI的财务现实。根据最新披露的数据,OpenAI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达到10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55亿美元增长近一倍。这个增速在科技公司中算是顶级水平。但问题是,它的运营成本也在同步飙升——2024年是50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到80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人力成本。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已经达到80万到100万美元。在Meta和谷歌发起人才争夺战后,这个数字还在上涨,部分关键岗位的起薪已经是7位数。
在这种烧钱速度下,传统融资会严重稀释股权。英伟达的"算力换股权"模式反而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OpenAI不需要现金,直接获得算力;英伟达不需要等待投资回报,直接锁定了大客户。双方各取所需。
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重复的1000亿美元投资,实际上服务于同一个更大的计划——星际之门(Stargate)。这个由OpenAI主导、软银和甲骨文参与的项目,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先进的AI基础设施网络。英伟达的投资,正是这个宏大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
CNBC在最新报道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所有OpenAI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将归入星际之门的大框架下。换句话说,这不是多个独立的1000亿美元项目,而是一个总规模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的不同侧面。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这种大规模投资有其必然性。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训练下一代大模型的成本可能达到100亿美元级别,而要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投入可能需要1000亿甚至万亿美元。在这个尺度上,现在的投资规模就不显得离谱了。
硅谷风投家Marc Andreessen有个观点很有启发性:"每一次技术革命初期都会出现'过度投资',铁路泡沫带来了美国的铁路网,互联网泡沫带来了全球光纤网络。即使90%的投资打了水漂,剩下10%的基础设施也足以改变世界。"
这点我们应该深有体会,现在铺光纤的进程还在延续,互联网经济早就开始狂飙突进到不依赖光纤了。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AI投资热潮,与其说是泡沫,不如说是整个产业在为未来下注。当然,赌注能否收回是另一个问题。但至少目前,参与这场游戏的玩家都相信,他们在建设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数字时代的高速公路。
新游戏规则:当创新需要天价门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赌注的成本之高昂。
台积电和ASML的故事,可能是理解当前AI竞争格局的最好案例。
这两家公司控制着全球最先进芯片的命脉。台积电占据了全球92%的尖端制程市场份额,而ASML是唯一能生产EUV(极紫外光)光刻机的公司。没有ASML的设备,就造不出7纳米以下的芯片;没有台积电的工艺,苹果、英伟达的芯片设计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一台EUV光刻机售价2亿美元,重200吨,由10万个零件组成,需要3架波音747才能运输。2022年,ASML总共只生产了54台。这种极度的稀缺性,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卡脖子”技术。更关键的是,这种垄断几乎无法打破——ASML花了20年、投入数百亿美元才攻克EUV技术,它的供应链涉及全球5000多家公司。
AI基础设施正在走向类似的格局。建一个10GW的数据中心需要1000亿美元,这个门槛已经把绝大多数的玩家挡在门外。全球能拿出这笔钱的,除了美国的科技巨头,可能只有中东的主权基金和东亚少数国家。
更引人注目的是OpenAI的硬件布局。2024年6月,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了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创立的io公司,正式进军AI硬件领域。而io公司的制造合作伙伴,正是苹果供应链的核心成员立讯精密。这种合作意味着,OpenAI的AI硬件野心,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国的制造能力来实现。
这种依存关系不是偶然的。AI服务器的制造涉及复杂的系统集成——不仅需要英伟达的GPU,还需要高效的散热系统、大容量电源、高速网络设备、精密的组装工艺。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亚洲制造商过去20年在PC、手机、服务器产业中积累的核心优势。一位产业链人士透露,即使是英伟达的DGX服务器,其组装和部分零部件也依赖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供应商。
这种门槛还在快速提高。3纳米芯片工厂的建设成本是200亿美元,2纳米可能要翻倍。IBM的量子计算项目已经烧了100多亿美元,Google和微软的投入也是类似规模。SpaceX的星链计划总投资预计超过400亿美元。这些数字意味着,未来的技术竞争不再是创意和执行力的比拼,而首先是资本实力的较量。
斯坦福大学最新的AI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对AI的投资达到1091亿美元,是中国(93亿美元)的12倍。不过这个数字没有反映的是,美国的很多投资最终要通过亚洲的制造能力才能落地。这种"设计在美国、制造在亚洲"的模式,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这就是新时代的游戏规则:入场券越来越贵,玩家越来越少,但没有人能够独自完成整个游戏。在这个只有巨头能参与的游戏里,合纵连横不仅发生在资本层面,也体现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结语
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看似是资本循环吹泡沫,实则是美国政府牵头,大企业负责了新基础设施的构建,折射出AI时代的新格局。
算力正在成为新的电力,甚至是未来的货币锚。通过投资锁定需求、绑定客户、塑造生态,英伟达从“卖铲子的人”升级为“建电网的人”,逐渐成为整个产业链本身。而OpenAI则借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支持,加速朝通用人工智能迈进。
表面上,这是一场豪赌,风险巨大,但历史告诉我们,铁路、光纤的“泡沫”最终都沉淀为改变世界的基建。同样,这场AI豪赌也许会带来大量资本浪费,却必然留下新一代的算力网络和技术框架。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691.html发布于 2025-09-24 16:47:4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