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宜家低价背后的误区揭秘,如何找到真正的性价比之王?

访客 2025-09-28 16:14:04 51676 抢沙发
宜家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家居品牌,近年来被指责陷入了低价“误区”,虽然其产品价格低廉,但一些消费者认为其产品质量和设计感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其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有关,导致在材料选择和工艺上有所妥协,宜家仍在努力改进其产品和服务,以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宜家仍是一个备受喜爱的家居品牌,但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设计的创新。

前几日,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立项、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发布了最新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2025年8月,BHI为110.06,环比下跌1.96点,同比下跌8.08点。另外,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8月销售额为1056.50亿元,环比下跌7.16%,同比下跌15.05%。

冰冷的数字,直观反映出家居建材行业持续的低迷及惨淡,在这种环境下,“降价换量”成为市场引流的普遍策略,行业巨头也不例外。

月初,宜家中国举行2026财年启动会,宣布将投资1.6亿元用于提供超过150款更低价格的产品,其中70%的价格投资将集中在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畅销产品上。这场启动会预示着面对增长压力,宜家的低价策略不是临时救场,更像长期战略,从2023年至今,宜家中国已多次宣布降价。

但是稀少的客流、略显空荡的卖场以及社交平台上消失的关注,似乎都在无声质疑,低价策略真的能帮助宜家在国内市场穿越周期吗?

低价无效?

面对行业的低迷,这两年宜家一直在打低价的“牌”。

过去的两个财年,宜家中国已累计投资6.73亿元,推出了更多低价产品,其中,2024财年,宜家中国推出了550余款低价产品,2025财年推出了500余款低价产品。与低价产品并行的还有各种“超值低价”促销广告,标有“大减价”的黄色标签几乎随处可见,产品最低价仅为个位数。

然而从财报来看,对价格的让步并没有换来“量”的上升。据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零售集团财报数据,2024财年宜家母公司Ingka Group的营收同比下滑了5.5%到418.64亿欧元,5个财年来首次出现收入下滑,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了46.5%到8.06亿元。其中,宜家中国2024财年的营收下滑到了14.6亿欧元,而上一财年为15.8亿欧元。

而且财报还显示,宜家中国2024财年新开了4家门店,门店扩张到39家,也就是说在门店增多的情况下,宜家在我国的销售额不仅没增长反而下降了。

宜家的下滑,不能单归因于价格调整。低价策略,曾让宜家在全球范围内看到过成效,据财报,2023财年宜家集团零售总额为476亿欧元,与2022财年相比增长6.6%。公开数据也显示,在我国,宜家中国的插座、各种收纳等低价产品的销量,实现过同比70%以上的增长。

可为什么紧随而来的是业绩变脸?主要还是宜家通过低价产品吸引流量、继而带动高价产品的策略,没有得到市场的正向反馈。简单来说,消费者逛归逛,但真要在宜家买,还得掂量掂量。

在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潮流中,低价在家居行业却不是带动增长的“万金油”。不单是宜家,有日本“小宜家”之称的家居连锁品牌宜得利,更以性价比闻名,可今年宜得利在福州、宁波、天津、北京等城市接连关闭了部分门店。根据官网中国大陆84个门店数据计算,宜得利在今年上半年关闭了21家门店,关店比例达到了20%。

宜家低价背后的误区揭秘,如何找到真正的性价比之王?

对比最近5年的业绩变化趋势,宜得利全球的营收同样是在2024财年出现了下滑。

在日本,宜得利的家具价格几乎是市面上常见品牌的一半左右,到了我国,宜得利的“宜家同款”能比宜家产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但现在无论是持续推出低价产品的宜家,还是以性价比为核心卖点的宜得利,在我国似乎都没能抓住消费潮流变化的契机。

低价,让宜家彻底“背离”中产?

1998年,我国第一家宜家宜居在上海开业,次年在北京开出第二家店,据说,不到两个星期,热情似火的北京人把宜家货架上的商品抢购一空。

长期以来,宜家身上的标签虽然是性价比,可宜家进入我国之后,早期只在一线城市发展,这无形之中给外界营造了一种高端的形象。而且宜家简约、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当时可以说成功对我国消费者完成了一次审美的洗礼,由此深得中产的青睐,更让普通消费者对其仰望。

逛宜家,一度是中产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前些年新中产的崛起,宜家在我国的业绩也一步步走向巅峰。但是,当宜家的设计风格不再新鲜,质量缺陷的暴露使其与自身的品牌知名度越发不匹配,这既动摇了消费者对宜家的信任,更关键的是导致宜家在我国市场的定位及受众变得非常尴尬:中产瞧不上,普通消费者够不着。

中产抛弃宜家,他们觉得宜家靠颜值、氛围感和精致所塑造的生活已经不够上档次,所以他们不再选择驱车去宜家选购装修时所需的家具。如今,宜家反而成了中老年人的“聚集地”,年轻人越来越少。

在线上,宜家也比其他品牌落后一大截。2024年天猫双11抢先购榜单显示,住宅家具品牌销售榜排名前三的是源氏木语、林氏家居、喜临门,宜家仅排名第七。

对中产用户流失的忽视和不作为,可以说是宜家在我国除了错失线上化转型最佳时机之外的又一重大失误。原本手握这部分规模日渐扩大又有着巨大消费升级需求的群体,宜家如果成功补全产品质量上的短板,就有机会向中高端市场进军,在家居行业内实现品牌的跃升。可惜,宜家当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新打造线下场景上,而对提升产品品质并没有太上心。

如今在行业整体低迷的环境下,以家居奢品、定制家具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则表现出一定的韧性。据中研网统计,2025年全球定制家具市场规模预计达36.8亿美元,2024-2034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5.37%。

相反,押注低价策略的宜家,无疑再次将中产用户推得更远。去年,宜家各大门店里到处都是打折的黄色价签,曾经北欧轻奢小清新的它,看似成了“最后三天”的清仓大卖场,宜家俨然变成了他们不认识的样子。与此同时,宜家尝试开出离市中心更近、更小的门店,这些门店面向的客群显然更加多元化。

中产还是大众,宜家选择了后者,这无可厚非,毕竟长期以来宜家的经营理念就是让消费者买起来更“易于获得”和“负担得起”。可是它似乎忽视了在我国市场想要比拼性价比,多少有些“自讨苦吃”,极致性价比的吊打,决定了宜家很难讨好大众。

没有诚意的低价,背后是宜家控制成本的困境

当年轻的消费者在低价的刺激下进入宜家,他们可能很快就发现宜家所谓的低价有些“猫腻”。

在宜家,不少商品确实降价了,如9.99元一个的插座、6.99元的山毛榉锅铲、9.99元一根的数据线和149元的人体工学枕头。另外,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餐饮食品,更是友好,蔬菜沙拉、mini汉堡、烤鸡翅、肉肠等,均只要9.9元,还有一些面包、饮料、冰淇淋、烤肉串也都是个位数价格。

不过当消费者把目光放在家居上,一些大型家具和经典款产品似乎并没有让消费者感到实惠。比如一款“兰德克纳”黑色三人沙发,会员价是5399元,而同样的品质,消费者可以在家具城或者新晋国产家居品牌中找到便宜30%甚至更多的产品。

在小红书上,一位网友吐槽,“每次宜家大减价,以为是真的,结果去现场一看基本都是一些卖不出去的破烂玩意儿,捡漏都捡不着好的”。期待而去,失望而归,是不少消费者的真实反应,而这种没有太大诚意的降价,也让宜家信誓旦旦推出的低价策略多少有些“水”,自然没能带来明显的增长。

往深了看,这不得不让外界怀疑宜家通过工艺革新控制成本、让利消费者的路径是否出现了困难。

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宜家家居就受到亚马逊等线上零售商的低价竞争,面临维持现有产品定价的基础上应对原料及其他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的难题。在2021财年、2022财年,受原材料价格影响,宜家家居的成本持续上升,这直接造成宜家的净利润大幅下降。为此,宜家迫不得已进行了短暂的提价。

根据财报,2022财年,宜家全球所有门店和线上销售额增长了6.5%,达446亿欧元,但公司年利润由上一年的14.3亿欧元,大幅下降至7.1亿欧元。

长期以来,宜家采取“先定价后设计”的策略,过去凭借供应链强大的韧性和竞争力,它能够在各个环节不断实施改进,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实现低价。而且因为在消费市场的火热,宜家在供应商面前拥有较大的议价权,能够用销量降成本。但是当宜家的顾客渐渐流失,不再人满为患,这可能对宜家传统的模式带来了一定的考验。

另外,自2019年起,宜家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市中心频繁试水多个新业态,大店、小店共同布局,这些线下门店的扩张意味着高投入,自然进一步拉高了宜家的成本。但令宜家失望的是,这些尝试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许多门店现在已经关闭。

时至今日,宜家在线上仍然固守着明码标价的邮费,而实现不了包邮,这点被国内消费者吐槽已久。如果不是成本控制的压力,不然着实令人想不明白。

坚守低价策略,或许只是短时间给宜家带来阵痛,并不代表这条路径就是错误的,只是,现在这种尴尬的、没有诚意的低价肯定不是我国消费者想要的。如何在我国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中学会适应,宜家还需要继续学习。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820.html发布于 2025-09-28 16:14:0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167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