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美关税暂缓期6天后结束,7月关键转折点到来

访客 2025-07-04 15:33:03 34730
中美关税暂缓期6天后结束,7月关键转折点到来摘要: 根据6月30日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月度报告,中国6月制造业PMI逆势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连续第二个月反弹,非制造业PMI同步上升0.2个百分...

中美关税暂缓期6天后结束,7月关键转折点到来

根据6月30日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月度报告,中国6月制造业PMI逆势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7%,连续第二个月反弹,非制造业PMI同步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5%,政策“组合拳”托底显效。

数据改善背后一方面是“抢出口”效应延续,另一方面则是财政前置发力。相关数据显示,6月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上半年,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约21607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4935亿元,增长约44.7%,6月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创年内新高,快速输血两重两新。

7月9日暂缓期迫近,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处47.7%的收缩区间,另据汇丰预计,2025年的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量增速可能下滑至同比1.8%,同期全球经济增速或放缓至2.5%。

汇丰称:“在尚不明朗的关税前景下,亚洲地区的出口及投资将双双承压,但区内众多经济体仍可采用扩张性宏观政策来对冲部分影响。”

与此同时,PPI已自2022年10月以来连续第32个月录得负增长。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CPI同比增速已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

政策应对已进入主动发力期,7月则是关键转折点,宏观层面的应对之策既需要化解短期由关税带来的冲击,长期则需深化改革打开新增长空间。

面对近期经济及政策的最新变化,7月2日,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展望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目前对于宏观政策的关注,即将到来的7月底政治局会议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观测窗口或调整节点。

“特别是应对下半年出口的不确定性,保障经济增长顺利实现5%目标,实现再通胀,这意味着仍然需要增量政策支撑经济,以巩固当前的成果,因此我们认为政策方向上预计财政政策仍将保持积极有为,不仅用于‘两新’及国有银行注资的特别国债使用进度将加快;同时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的地方新增专项债也将进一步放量,用于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和化债工作。”潘向东表示。

以下为访谈文字:
和讯:由于CPI、PPI持续增长承压,名义GDP相对疲软,宏观层面如果需要推出接续政策的话,你认为方向以及时点大概会是什么时候?

潘向东: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低位运行是宏观层面的主要矛盾,一季度我们实现了5.4%的GDP增速,从二季度各项指标走势来看,经济也保持了稳健的运行,尽管价格还在负区间,但上半年实际GDP增速可能会在5.2%左右,全年实现5%的增长目标目前来看,问题不大,这也意味着短期内出台增量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不强。因此,我们看到当前政策更多是按照4月25日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和部署稳定推出。

目前对于宏观政策的关注,即将到来的7月底政治局会议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观测窗口或调整节点。展望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一方面关税政策波动、海外经济下行可能带来外需回落,另一方面“两新”政策效果边际下行、房地产继续触底导致内需不振,供过于求。特别是应对下半年出口的不确定性,保障经济增长顺利实现5%目标,实现再通胀,这意味着仍然需要增量政策支撑经济,以巩固当前的成果,因此我们认为政策方向上预计财政政策仍将保持积极有为,不仅用于“两新”及国有银行注资的特别国债使用进度将加快;同时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的地方新增专项债也将进一步放量,用于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和化债工作,决策层也会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财政资金将对生育补贴、就业补贴、服务消费等民生领域予以支持,“准财政”政策性金融工具、下半年人大常委会增发特别国债等都是可能的政策选项。

货币政策方面,三季度降准降息窗口仍在。从最新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表述来看,货币政策定调更加灵活,如果关税压力加剧或外部需求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不排除进一步加强货币宽松以应对外来冲击。结构性工具方面,侧重落实已经出台的系列再贷款与融资支持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以及做好“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未来可能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政府引导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组合拳,定向为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为了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后续或将通过推动城市更新、土地收储等存量政策落地见效,来维持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

和讯:有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也提到了“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从财税体制改革角度出发,如何更好地平衡“调动地方积极性与建设统一大市场”这对矛盾?

潘向东: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在规范涉企执法、财税体制改革、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目前,司法部牵头的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整治乱收费、乱罚款、重复检查等问题,推动执法清单制度和“首违不罚”机制逐步落地,有效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优化了市场经营环境。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层面正在推进“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税制度安排,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工。重点改革包括:预算制度强化、转移支付机制优化、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等,以增强地方财力的可持续性,同时提升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统计核算制度也在同步推进。目前,已有试点开展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率先启动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探索实践。

此外,税务、环保、社保等信用信息系统正加快实现跨区域共享,全国信用体系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夯实。改革需平衡统一规则与地方积极性,改革能否深入推进,取决于在机制设计中实现“统一性与激励性”的有机平衡,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国、运行高效、规则统一的超大规模市场体系。

具体可从四方面进行平衡:一是,明确财权事权边界;二是,将市场统一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三是,建立税收共享机制;四是,实施差异化试点。协同推进财税、统计与信用制度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和讯:有观点认为上半年数据上看表面有量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抢出口,有关这方面的数据上半年大致抢了多少量?7月9日暂缓到期后关税方面的趋势变化有何预判?这方面趋于常态化在宏观层面有何影响?

潘向东:据粗略测算,对美出口方面,抢出口“预支”的出口需求约为2024年对美出口金额的1.4%~2.1%;总体出口方面,抢出口“预支”的出口需求约占2024年全部出口金额的1.7%左右。7月9日除中国外主要贸易体的关税豁免期即将到期,特朗普在6月底曾表示,未考虑延长各国与美国谈判贸易协议,而白宫称7月9日谈判截止期“不重要”、可能推迟。但各国谈判现状来看,大部分进展缓慢。英国虽于5月达成初步协议,包括钢铝配额和航空航天关税豁免,但细节仍在协商中。欧盟存在反制关税准备,同时也在寻求有限的关税减免,谈判仍在继续。日本与美国进行多轮部长级谈判,但在汽车关税等问题上遇到重大障碍,预计关税谈判将长期化。从市场影响来看,后续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常态化,断续谈判料将成为常态,乐观情形下预计美国将与部分经济体达成贸易协定,对等关税宽限期到期后进一步延期或者降低税率,中性情形下,意味着外部关税扰动带来的数据波动或持续存在。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