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兄难弟”?用友网络王文京重新出山 东软集团刘积仁退居幕后

财务压力之下,国产软件厂商积极寻找对策,有的靠融资,有的靠收购。
6月27日,企业软件服务商用友网络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谋求“A+H”上市,融资的背后是用友网络已经连续两年亏损;6月30日,东软集团发布公告称终止对思芮科技43%股份的收购,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东软集团已经拿下了思芮科技57%的股权,并将思芮科技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去年全年及今年一季度,东软集团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地,在外界看来,将思芮科技并表有望改善母公司的财务状况。
除了资本市场的举动,外界更关心的是两家企业创始人的动向。用友网络的王文京和东软集团的刘积仁作为“软件老兵”,在公司发展遇阻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王文京选择重掌用友网络。去年1月份,王文京辞去用友网络总裁职务,由公司元老陈强兵接任。今年1月,陈强兵辞任总裁,有海外背景的黄陈宏成为继任者,然而仅仅3个月后,黄陈宏离任,王文京重回总裁岗位。
东软集团的高层变动则低调了许多。天眼查显示,东软集团近期完成了工商信息变更,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由刘积仁变更为荣新节。
眼下东软集团正处于转型关键期,业绩下滑、多元化战略效果不佳,刘积仁在此时选择退居幕后,将压力转移到了荣新节身上。这或许意味着,已经70岁的刘积仁不再有余力让东软集团这艘大船调整方向。
似乎刘积仁没有王文京的精力和魄力,王文京也没有刘积仁的洒脱。
老牌软件厂商由盛转衰东软集团、用友网络双双亏损
成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软集团和用友网络一度是行业翘楚,东软集团在行业内被视作外包软件“一哥”,用友网络也曾在中国ERP市场居于头部地位,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到来,两位老牌软件公司不约而同地进入到业绩下滑的境地。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用友网络营收分别为92.62亿元、97.96亿元和91.63亿元,同期的净利润则分别为2.19亿元,亏损9.67亿元和亏损20.6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亏损仍在延续,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3.78亿元,净亏损则为7.36亿元。
东软集团的情况也差不多,2024年,东软集团实现营收115.59亿元,同比增加9.64%,在利润方面则同比下跌了14.7%,由2023年的7391万元下滑至6304亿元;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今年一季度更加明显,报告期内东软集团实现营收18.49亿元,同比微增1.06%,利润方面则由盈转亏,由去年同期的盈利525万元变为净亏损1209万元,在扣非净利润上也由去年同期的亏损867万元扩大至亏损5102万元。
在外界看来,用友网络和东软集团的“由盛转衰”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不得不承认的是,两家企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时代红利,但随着市场变化,两家企业都没能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行业分析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用友网络在向云服务转型的过程中没能平衡好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东软集团则是在多元化战略中分散了资源,造成了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用友网络转型越转越“不挣钱”
先来看用友网络,2015年用友网络开始向云服务转型,相关收入逐渐开始占据营收大头。2016年,用友网络云服务的营收占比为2.29%,到了去年已经上升至74.9%。但在转型过程中,用友网络的毛利率持续走低,历史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4年,其毛利率分别为65.42%、61.05%、61.25%、56.37%、50.73%和47.54%,到了今年一季度,其毛利率更是跌至39.06%。
越向云服务转型越“不挣钱”,背后的原因在于成本失控,以近3年数据看,2022年至2024年用友网络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54亿元、21.06亿元和21.22亿元,总营收占比分别为18.9%、21.4%和23.18%。
在销售费用上,尽管在2024年同比下降4.42%来到了26.22亿元,但仍处于高位,要知道2021年到2023年用友网络的销售费用已经连续三年增长,且增长率远高于同期营收的增长率。
换言之,增加销售预算对于总体营收的带动作用正在下降,与此同时,被视作用友网络新增长曲线的云服务已经出现了失速的情况,2024年,用友网络云服务业务营收同比下滑了3.4%。
一位软件行业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国产软件行业在专业能力上仍存在不足,其产品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做相应的定制又会面临交付周期、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再叠加企业预算缩减、云服务价格战等因素,传统软件厂商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财报说明了这一点,2023年,用友网络在大客、中客、小微企业客户三大客群上还能分别实现4.3%、21.4%和17.7%的同比增速,到了2024年,用友网络大客收入同比下跌10%、中型客户收入同比下跌9.7%,仅有小微企业客户营收同比增长了19.7%,但该部分收入的营收比重较低,难以支撑总体业绩。
“说到底仍是技术能力不足导致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尽管用友网络已经在研发上‘补课’,但大规模的投入会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通过上市输血能在短期内缓解状况,但长期来看用友网络仍需拿出过得硬的技术和产品来获取、留住用户。”
研发投入不足东软集团“样样通、样样松”
相较于用友网络对研发的重投入,东软集团对研发显得不那么重视,在外界看来,以软件外包起家的东软集团对于技术创新存在“天然轻视”,这一点也体现在数据上。
历史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东软集团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34亿元、8.73亿元、9.21亿元、10.32亿元和8.83亿元,同期的总营收占比则分别为10.9%、9.9%、9.7%、9.7%和7.6%,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横向比较之下,2024年用友网络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重为23.18%,中国软件为23.12%,金蝶为24.23%,可见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东软集团都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
作为技术驱动型的软件行业,研发投入不高的直接后果便是不能支撑东软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发展。东软集团从2011年开始转型,发展至今形成了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和企业互联四大业务,但四大业务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以2024年为例,占据营收大头的智能汽车互联业务实现营收40.99亿元,毛利率仅有13.93%,为四项业务中最低;毛利率最高的是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为36.82%,但该业务在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了12.08%,为四项业务中唯一营收下滑的,同时也是四项业务中收入贡献最少的。
将本就不高的研发投入分散到不同业务上,导致了东软集团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以智能汽车互联业务为例,盖世汽车数据显示,2022年东软集团智能座舱装机量以15.27万套位居行业第四,2023年跌至第九,到了去年则从前十名的榜单上消失。
可见,多领域布局的多元化战略下,东软集团不但没能形成一项“王牌业务”,反而出现了各业务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偏弱的问题。
对于新上任的荣新节而言,明确东软集团的战略定位,制定出清晰的发展方向是第一个课题。刘积仁曾将“每五年换个活法”视为企业哲学,对于“东软集团接下来怎么活?”的问题,刘积仁抛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