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外卖大战,越爆单,越亏损——奶茶商家如何应对?
在激烈的外卖大战中,奶茶商家面临着“越爆单,越亏损”的困境,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商家为了吸引更多订单,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导致成本上升,订单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更高的配送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一些平台对商家的抽成也较高,使得商家在爆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亏损压力,外卖大战下的奶茶商家需要寻找更有效的经营策略和成本控制方法,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外卖平台算法与补贴致订单繁荣利润微薄
在外卖平台的流量算法和补贴规则下,前端订单的繁荣与后端利润的微薄甚至亏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越爆单,越亏损
上个月的流水突破了二十万元大关,但真正落到王鹏口袋里的,还不到十四万。
作为一家中端连锁茶饮品牌的加盟商,王鹏已在行业摸爬滚打五年,他赶上过黄金时代的盛景,也熬过如今竞争白热化的困境。
给《灵兽》算完一笔账,王鹏叹了口气。超过三分之一的流水、约七万元,被平台以 " 佣金 " 和 " 补贴活动 " 名义直接扣走。接着是九万元的原料支出,一分也少不了;再扣掉两万多元房租、三万出头人工,水电杂费一并算上,一个月亏损上万元。
王鹏的店位于二线城市核心商圈。补贴期间,三名店员在逼仄的操作间内高速运转。在外人眼里,是顾客盈门的 " 火爆 ";在王鹏眼中,却像一只拼命旋转的空轮子,转得越快,越寸步难行。
" 补贴大战之前,我的店就算在淡季,一个月也能净赚一万元左右。如今订单量翻了一倍,利润却凭空蒸发,甚至倒挂。" 他苦笑," 每天都在计算,满减该怎么凑,折扣该怎么调,才能在平台的流量榜单上往前挤一点,同时亏得少一点。"
如果说王鹏的感受是从业者的理性绝望,那么去年拿出全部积蓄入行的张晴,则亲历了一场 " 流水的盛宴,利润的葬礼 "。
" 外卖大战刚打响时,真是兴奋得很。" 张晴回忆,店里外卖提示音从早到晚不停,营业额一度冲到五六千元一天。数字的上扬令人上瘾,仿佛离回本只差一步。
这种虚火烧了近一个月,直到第一次细算账目。
" 一杯卖 22 元的招牌饮品,参与平台‘满 20 减 10 ’活动,顾客实际只付 12 元。平台按活动后金额抽 20% 佣金,2.4 元就没了;物料成本,包括杯子、吸管、打包袋,大约 6.5 元。" 张晴表示。
真正压垮他们的,不只是利润薄如纸。
" 单量一多就容易出错,不是漏加小料,就是甜度做错。差评一多,评分掉下来,我们又得花钱推广,不然平台不给流量。恶性循环。" 张晴说,这两个月,流水看着热闹,钱却像过路财,从左手进来,右手就交给了平台、供应商和房东。我拼命忙,只是在用自己的投资和免费劳动,为资本的狂欢续费。"
王鹏和张晴的经历,都指向了同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外卖平台的流量算法和补贴规则下,前端订单的繁荣与后端利润的微薄甚至亏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困境,甚至在一些上市品牌的财报中找到了宏观印证。即便是定位高端、拥有更强议价能力的奈雪的茶,其上半年财报也显示,支付给第三方平台的配送服务费高达 2 亿元,占总收益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 6.7% 升至 9.2%。这些成本,最终都以某种形式,传导至像王老板和张晴夫妇这样的终端经营者身上。
" 这是一场无法退出的游戏," 王鹏表示,他的分析更为冷静和深刻," 现在参与活动,深陷泥潭;如果不参与,订单会立刻消失,那亏得更多,可能连房租和人工都亏进去。不参战是等死,参战是找死。"
这种 " 囚徒困境 ",正是当前行业的普遍写照。平台用流量作为筹码,商家被迫用利润来下注。一个品牌或一家门店为了获取流量而参加补贴,就会裹挟着周边的所有竞争对手被迫跟进,最终形成恶性的降价螺旋。
上市财报冰火两重天
王鹏和张晴的账本,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六大上市茶饮品牌的上半年财报,为这场 " 外卖大战 " 写下冷静的注脚。
一方面,流量的加速涌入,为部分企业带来了订单和营收的扩张;另一方面,价格端的持续下探和分销成本的攀升,也迫使玩家暴露不同的盈利。
从整体数据看,上半年这六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收超过 300 亿元,净利润合计接近 50 亿元。但分项拆解后,总量的增长掩盖了分化。
掌握着供应链壁垒的企业,在混战中把流量转化成了利润。
蜜雪集团上半年营收逼近 150 亿元,净利润高达 27 亿元,同比飙升超 44%。增长的核心,其实在于本质上的 "to B" 基因,97% 以上的收入源自向全球超 5.3 万家门店销售设备与原材料。
价格战打到最狠时,它依然站在供应链的制高点,订单越多,规模效应越强,成本优势越明显。
这意味着,前端零售价格战对它的直接冲击有限,相反,订单数量的增加推动供应链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从而摊薄单件成本。毕竟,它的盈利模式更接近 " 上游供货商 ",而不是 " 终端零售商 ",所以在外卖补贴导致的毛利压缩中相对安全。
古茗也是同样。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逾 120%,达到 16.25 亿元。在门店规模突破 1.1 万家的同时,其单店效率指标出现了提升。
而在另一端,坚持特定品牌定位、选择不参与价格战的企业。
霸王茶姬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 20% 以上,但净利润同比下降近 40%,典型的 " 增收不增利 "。财报电话会上,CFO 黄鸿飞将二季度同店 GMV 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价格战下的客源分流。创始人张俊杰则明确表态,不会盲目卷入补贴竞争。
其策略的逻辑清晰,短期放弃流量与部分订单,以保留价格体系和毛利水平,从而避免加盟商利润率被过度侵蚀。长期来看,这有利于维持品牌的市场价值感和产品溢价能力,但在短期财务数据上就必须承受阵痛。
相比加盟模式,直营模式在价格战中没有加盟商分担利润压力,所有成本和收入波动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上。
奈雪的茶选择了收缩规模、提升效率的策略。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14% 以上,但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大幅收窄至 1.18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4 亿多元明显改善。
驱动这一变化的,是主动关停 160 家亏损门店的决策。减少门店规模短期会导致收入下滑,但剩余门店的日均销售额和订单量实现了提升,单店模型回归健康。
后补贴时代
" 最可怕的是对未来的透支。" 王鹏向《灵兽》表示,价格补贴持续几个月后,他发现顾客已经习惯于两三元的促销价," 等补贴退去,价格回到十几、二十元一杯,还会掏钱买吗?我担心的,是到那时订单会断崖式下跌。"
这并不是孤例,而是一整条产业链的共同焦虑。在 " 后补贴时代 ",当流量红利消散、粗放式扩张走到尽头,新茶饮行业必须面对一场价值之战。
从财报和门店运营表现看,这场价格博弈的胜负手有迹可循。
首先,供应链效率与规模优势正在拉开差距。
像蜜雪冰城这样的上游驱动模式,以及古茗的庞大加盟网络,都能在订单暴涨时保持履约稳定、控制成本,从而在利润线上稳住甚至提升。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企业,即使销量看涨,也往往难以留住利润。
其次,品牌溢价型企业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客流端。补贴潮将一部分消费者导向低价品牌,即便维持原有毛利和客单价,订单减少也会压垮门店经营杠杆。
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短期利润和长期品牌价值之间做权衡。霸王茶姬选择了后者,主动牺牲短期业绩,坚持价格体系,这在高压竞争环境中并不多见,却符合其长线逻辑。
最后,直营模式的成本刚性,让它在订单波动中风险更高,但也留下了主动调整的空间。奈雪收缩门店规模、关停 160 家低效门店,用存量优化替代无序扩张,其逻辑与资本市场的 " 去杠杆 " 相似,先减负,留空间。
综合来看,这场 " 外卖大战 " 检验了企业的模式可持续性与经营韧性。供应链型企业依靠规模效应获利;品牌防御型企业靠克制守住溢价;直营型企业则通过结构调整争取喘息时间。
这也揭开了一个表面的悖论,外卖订单和交易额的整体上涨,却并没有让所有人受益。一端,是蜜雪、古茗这样的规模赢家;另一端,则是利润被压缩、甚至被迫关停的门店。
面向下半场,各大品牌的突围路径正在收束为三条主线,向内、向下、向外。
向内,即提升效率与产品力。霸王茶姬将推出 4.0 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并升级茶叶、奶源、糖浆等核心原料;奈雪的茶则优化存量、调整店型结构,探索更轻盈的经营模型。
向下,是深耕存量,尤其是下沉市场的渗透。一二线趋饱和,蜜雪、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均释放了对低线市场的布局意图。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开多少店,而在于能否提升加盟商盈利水平、缩短回本周期,确保扩张可持续。
向外,则是拓展边界。国内市场进入红海,出海与品牌 IP 延伸成了头部共识。蜜雪已在海外开出 4700 家门店,重点深耕东南亚,并着力打造 " 雪王 "IP。
这场外卖驱动的价格大战,与其说是行业盛宴,不如说是一轮加速 " 清场 " 的竞赛。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迫使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让那些真实的结构性优势与短板暴露出来,泡沫逐渐被挤干。
未来能够活下来的,不会是沉迷短期流量狂欢的投机者,而是那些能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价值、为加盟商保留利润空间,并具备清晰战略与调整能力的长期主义者。
奈雪财报中提到的 28 亿元现金储备,是其在调整期的重要筹码;而对王鹏和张晴来说,他们更期待的,是补贴退潮后,品牌方能带领他们走出价格战的泥潭,重回一场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受益的价值之战。(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79.html发布于 2025-09-09 16:00:4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