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生事件引热议,学校就业质量如何不受影响?
个别学生犯事,不会对学校整体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学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而非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躺平学原理,作者:躺即可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用人单位眼里,毕业证上盖的是什么学校的章很重要,但你大学这几年成绩如何、有多少荣誉,相较而言就要次要很多了。换句话说,用人单位认可的是高考和研考的筛选作用,不相信高校的培养能力。
因为高考是相对而言最具含金量的筛选工具,所以最为相信高考。研考是仅次于高考的筛选工具,所以硕士文凭本身的含金量高于高校培养过程中的生成物——如绩点、奖项、论文之类的东西,但不如本科文凭。
所以影响就业认可度的直接原因就是筛选工具的筛选能力,可能也有别的因素,如校友有没有占据关键岗位形成排他性山头(五院四系逻辑)、有没有专属就业资源(警校海关学院逻辑)、地域优势(北京上海同级别学校分数线比别的地区更高)等,但这些因素很快就会反映到应试这个筛选工具上,比如今年警校和海关学院分数线飙升,归根结底还是和高考这个筛选工具分不开。
某个高校爆了大瓜,本质上属于是在高校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而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都是严进宽出,用人单位从来就没有信任过高校的培养能力,所以一人爆了瓜,不会影响其他人的就业质量。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一多,出现几个抽象怪是正常的,用人单位里也不可能全是好人,他们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近十年高校领域社会危害性最大的恶性事件应该是浙大()()案,如果有更恶性的我没想到,欢迎补充,但浙大依旧是 TOP3,没听说过哪个浙大学生因为这个受到了影响。
我再来放个暴论,影响一个组织凝聚力的最大因素,就是它会不会保护犯了错的 " 自己人 "。不只是高校,所有组织都是这样的。你连犯了错的 " 自己人 " 都不护," 自己人 " 凭什么护你?所以高校帮犯了错的学生抵抗外部冲击属实正常,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遇到事时,自己所在的共同体能安内必先攘外。
学校爆瓜可能会间接影响招生质量,但影响能有多大其实也存疑。因为教育资源很稀缺,二本以上的学校都是 " 你不上有的是人上 "。优质教育资源就更为珍贵,如果 211 以上的学校爆了瓜,是觉得 " 这个学校天天爆典,我宁愿去更差的学校也看不上它 " 的多,还是等着降分抄底的人多,这还真不好说。
用人单位爆出的因为某件事而抵制某个学校的学生的图片,其实也存疑,一方面就像上文所说,你单位大了就全是好鸟?都是千年的狐狸在这演什么聊斋。另一方面,即使真的想拒,也可以随便找个看似正当的理由 pass,出于多一事少一事的考量,用人单位不会想把自己送进风口浪尖。
综上,我觉得个别人爆了瓜,并不会影响一所学校的整体就业质量。但有一种情况我觉得会影响,就是个别人爆了瓜,另一部分校友硬要洗,这确实会影响社会对该校学生整体印象。
如果我的母校爆了瓜,我最多是装死。如果我的极个别后妈校跟我有私人恩怨,它出了事我第一时间出来增加热度。
错了就是错了,有基本是非观的人说不出:" 你能考上我的学校吗?你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它?你要是能考上的话早就抢着来了 " 这种唐氏言论。如果强行洗地和用学历歧视来掩盖事情本身是非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级,外界会觉得这个学校的学生整体价值观念异于常人,这反而比极端个案更能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你要是真怕极端个案影响到你,我有三策,上策是通过互联网治校来倒逼学校走向正轨,即使治校不成,也能向社会证明学生是学生,学校是学校,校方的阴间操作和学生无关。中策是正义切割,警惕抽象学生个案上升到学生整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下策是装死。
我不建议大多数人采取下策,我采取下策纯粹是我在学校里的名气比我想的大,我发出去不到十分钟就得有人联系我删帖。为了防止浪费我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我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躺平。
而且你真的觉得 " 整体就业质量 " 这个东西很重要吗?哪个学校不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offer 流向了不缺 offer 的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校友爆了瓜,导致你没找到工作,这个因果关系链条的长度堪比蝴蝶效应,保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可以了,没必要为别人的事杞人忧天。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230.html发布于 2025-09-10 16:01:1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