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能源重卡之战,超充VS换电,谁能笑到最后?

访客 2025-09-19 16:04:45 63195 抢沙发
超充和换电是新能源重卡领域中两种主要的充电方式,究竟谁将赢得终局之战仍不确定,超充具有充电速度快、充电量大的优势,但需要较长时间等待;而换电则具有快速更换电池、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等优点,在新能源重卡领域,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两种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谁将胜出还需观察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这是一场三位一体的争夺战

谁也没想到,今年新能源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是重卡。

公开数据现实,2025 年 1-8 月,我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11.36 万辆,同比大增191%,就连渗透率也在快速攀升到了 2025 年 6 月的26.07%,距离 30% 的临界点也仅剩一步之遥。

曾经,因为载重低,续航短,价格高,重卡被认为是最不可能电动化的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重卡的成熟度已然相对较高,自身已经够 " 硬 "。

政策的强力驱动(国家补贴 + 地方补贴 + 部分地方推出强制使用政策),也为新能源重卡的火爆加了一把火。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重卡的经济效益开始愈加显现:

以 49 吨电动重卡为例,百公里电耗 150 度、商用电价 1.2 元 / 度,能耗成本仅 180 元,比同吨位的柴油重卡加油便宜 37%。

2023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新能源重卡售价从早期的 70 万 -80 万元 / 台也一路骤降至40 万元 / 台左右,与同级别燃油重卡(约 35 万 -45 万元 / 台)基本持平。

车电分离等金融玩法的革新,也让新能源重卡的进场门槛得以快速降低。

但这块蛋糕要怎么分,却被分成了两大阵营:

以宁德时代、启源芯动力、协鑫能科等在内的换电阵营;

以华为、欣旺达等在内的快充阵营。

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正式投入运营 图片来源:卡车之家

那么,到底哪种路线才会是这一细分市场的赢家?

如果简单的来看,快充和换电似乎解决的只是:

谁能更快的补能。但实际上,双方真正比拼的,却是一套隐秘的金融逻辑和场景逻辑。

这次比拼本质上是:成本、场景、和生态的三位一体较量

01成本之争

与乘用车的消费属性不同,重卡是一个纯粹的生产资料,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投入产出比。

而换电和快充则代表了两条路线:

在车辆购买维度,购买换电重卡可以选择 " 车电分离 " 模式,即只需要付买车的钱,却不需要付买电池的钱,大大降低了一次性投入成本。

但日常运营,却截然相反:

据某运营商数据,该公司换电站建设成本约 500 万元,配备 28 块电池,换电次数最高可达 288 次 / 天,换电次数达到 60 辆 / 天才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即利用率需达到 20.83% 才能不赔钱。

这么高的成本,最终还是要分摊到一次次的换电服务费里,由运输企业和司机来承担。

此外,换电模式还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只能服务指定规格的重卡)、没有办法服务私家车群体造成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等现实挑战。

而相较于换电站而言,充电模式最大的竞争优势,无疑是相对低廉的补能价格。

公开数据显示,使用普通快充桩的充电站建设成本约 200 余万,投入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司机们单次补能的费用比换电模式就能有较大的节约,可以吸引来大量的客流。

最高

于是,一个很魔幻的现实出现了:

有许多司机选择买换电重卡但仍然使用普通充电桩进行补能,只留下许多换电站老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换电模式的最大长板是极快的补能速度,5 到 10 分钟完成满电补能,哪怕是宣称 15 分钟补满 80% 的快充相比仍然是有明显优势的。

但在许多场景里,长途司机的补电并未那么急迫,反而是利用等活儿与排队间隙进行多次少量补能的薅羊毛搞法,一次快充够跑大几十公里的电足以接一单活。

其实,对司机们来说,新能源重卡是个很单纯的赚钱或者说谋生工具,补能速度确实重要。

但大家并不需要那种需要额外花很多钱才能享受的超高补能速度。

简而言之,商业模式上,换电一次性成本低,充电运营成本低,一时之间难以分出胜负,双方的战场便移动到了场景上,

02决胜场景

新能源重卡向全场景扩展的过程中,换电和充电都找到了自己的根据地。

换电模式适合那些相对封闭、超高频度周转的场景,比如港口、矿山、钢厂或者中长距离、有固定的大量货品要运输(比如煤炭)的干线高速。

充电模式则相对更开放,更适合周转频度没有那么高、对于价格更敏感的场景下,比如在城市群区域内的货品运输、城市渣土运输等等。

我们分别举例说明下,并深入探究下其背后的门道。

公开数据显示,某换电站品牌共有换电 100 座站中,而其仅在沧榆高速(G1812)这条运煤通道就重金砸下了 13 座换电站。

沧榆高速上的换电站 图片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那为何某换电站品牌换电会如此看重这条线路呢?这条线路使用充电路线就行不通吗?

首先,政策配合。

作为全国环保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沿线地方政府有极强的动力来推动重卡电动化替代传统燃油重卡,所以一路狂开绿灯,并在建设场地协调、电网配合协调等方面可提供大量帮助。

其次,需求高度集中。

密集的煤炭运输需求带来足够多的车辆,足够多的车辆多带来足够多的补能需求,无论是换电还是充电,都能有足够高的使用率。

最后,最为关键的一点,沧榆高速全长达到 730 千米。

在这么长的运输距离下,现有技术情况下的新能源重卡一定是要完成数次补能才能跑下来的。

需要知道,委托方对总的运输时长往往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例如从宁夏运蔬菜到郑州,总运输距离达到 1000 公里以上,但总运输时间只有 18 小时左右)。

如果中途仅因为一次补能就耽搁上 2 个小时,那么总运输时间必然会大幅度超标。

那么,对运输公司而言,受损的往往不仅仅只是这一单的罚金等,更有可能直接损失大量的业务机会。

所以,对于沧榆高速这种中长距离、大货运总量、高周转、相对封闭的场景,极快的补能时间(单次 5 到 10 分钟)是换电模式最大的杀手锏。

单次补能后能跑 300 公里,也仅需要补能三次即可,对总运输时长影响不大,但其总成本会比单纯的使用大电池要划算的多。

我们来看个充电站的例子。

唐山市聚集了诸如唐山钢铁厂、唐山三友化工等众多大型工业企业,这使得中短途运输需求极为旺盛,尤其对工厂之间的原材料及成品运输,重卡都是不可或缺的运输力量。

经过前后两期的建设,京能唐山充电站成为了拥有 60 把充电枪( 包括有 16 台 320kW 一体式双枪直流充电桩)的头部站点。

仅 2024 年 1 月 ~10 月,唐山充电站累计充电量达到 1983 万度,最高单日充电量更是飙升到了 12 万度,称得上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可以说:

换电适合长途场景,充电适合中短途场景,双方再次战成了平手。

03生态之战

超充和换电,背后不能忽视的另一点是:

这两套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一整生态方案去支撑。

要想使得超充技术发挥出宣传所对应的充电速度优势,车辆也必须使用成本更高的5C 认证高标准电池,甚至对很多用户来说,车辆也得换。

此外,使用超充技术的充电站,其对电网的冲击也要远远高于传统技术的充电站。

兆瓦功率意味单桩峰值用电相当于 300 台家用空调,那么同时来上几十根桩,其对电网的冲击将不亚于一座小型的工厂。

如果在干线上进行较高密度的超充站步点,那么,怎么协调好电网将成为甚至比巨大的资金投入更为重要的事情。

而对于换电,虽然运营方经常宣传,除了补能收入,还可以将绿电储存起来自己使用,也更适宜作为分布式储能节点,深度参与电网调峰,从而获得额外的套利收益。

但目前来看,不但额外收益难以兑现,还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只能服务指定规格的重卡)、没有办法服务私家车群体造成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等现实挑战。

综上,随着中国商用车电动化日益逼近 30% 临界点,提升的不仅仅是数字,更是生态重构的起点。

目前来看,超充和换电,双方都没有在三个维度上实现对另一方的碾压,反而是势均力敌。

所以,想要在这场新能源重卡的补能乱战中胜出,更需要在全维度去考虑体系竞争力,例如车价、电池价格、换电设备与充电设备价格、回收价格等价格因素,算好经济账;

还要考虑电网冲击程度、补能时间、标准化程度、技术迭代速度(技术接待过快会造成前代设备的大幅度跌价)、设备适配性等非价格因素的问题。

但一切的一切还要围绕实际的用户群体、结合具体场景来布局,毕竟,在车辆贷款、运费垫资、高额车险等重重重压下的司机群体,

对别的也许不擅长,但对账可是很细致的。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518.html发布于 2025-09-19 16:04:4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319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