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如何养出最胖的一代小孩?
中国父母正在养育最胖的一代小孩,这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注重给孩子提供高营养、高脂肪的食物,导致孩子肥胖率不断攀升,这种趋势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控制孩子的饮食摄入量,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肥胖问题的发生。
儿童肥胖,一场被忽视的健康风暴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减肥,已经说不清是一种习惯还是本能。
计算热量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三分练、七分吃 " 成了比肩天道酬勤的信条。今年三月,一份 " 国家教你减肥 " 的食谱指南,更是让饮食管理控制身材的重要性被摆上台面。
" 牛马 " 一天,要是只能按食物克重来吃饭,恐怕日子的盼头也没剩下多少。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怀念起从前,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似乎把一切交给代谢就好。
不过你可能没想到,如今的小孩,体重早已今非昔比。超重肥胖,这个 " 不成问题的问题 ",正以超乎想象的规模蔓延,困住上千万儿童青少年。
中国孩子,越来越胖了
曾经,营养不良是中国父母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阴霾。吃不饱、吃不好造成的豆芽菜身材,不仅让花样年华减色几分,也助长了找工作、谈恋爱 " 矮人一头 " 的自卑感。
而如今的孩子,恨不得顿顿十全大补,享受精确到各类营养元素全覆盖的投喂,身高和体重一路猛增。
2020 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就指出,从 1992 年到 2020 年,6-17 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整体都在上升 [ 1 ] 。
如果把时间线拉近,会发现与 2010-2013 年相比,2015-2017 年 6-17 岁男孩的平均体重增加了 1.4 千克,身高增长了 1.6 厘米;女孩则分别增了 0.6 千克和 1 厘米 [ 1 ] 。
在体重上涨这件事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不甘示弱,但高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显得更加 " 积极 "。同样是 15 岁的城市男孩,短短五年间,平均体重就涨了 5.3 千克,增幅位居全年龄段之最。
但时代的每份馈赠都暗藏其价格,当营养过分丰盛时,原本帮助身体发育的能量,就会化身超重和肥胖的推手。
由于不同年龄段体脂水平的占比不同,18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体重发育情况,存在不同的判定标准 [ 2 ] 。
6-17 岁的儿童青少年,通常采用与成人类似的 BMI 判断法。至于学龄前儿童,则多引入 " 标准差 " 来辅助测量,按照超出平均体重几个标准差,判断属于超重还是肥胖 [ 1 ] 。
通常来说,体重涨得多了,超标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报告》统计显示,2015-2017 年,对比 6 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在 6-17 岁儿童青少年中更为常见,占比达到了 11.1% 和 7.9%,远高于前者的 6.8% 和 3.6% [ 1 ] 。
不仅如此,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增重战里,男孩成了更容易 " 中弹 " 的一方,不仅有更高的超重和肥胖率,和女孩的差距还在逐年扩大。2015-2017 年,6-17 岁男孩的肥胖率高达 10%,比同年龄段女孩高出 4.4 个百分点。
明明同为父母的宝贝,为什么男孩 " 承受的重量 " 更多一些?
实际上,男孩需要的能量天生就比女孩更多;而 " 强壮 " 和 " 苗条 " 两套审美标准,使得男孩相较女孩,更容易低估自身的体重与超标情况,以至于摄入过多能量 [ 3 ] 。
家长的爱也是 " 幸福肥 " 的温床之一。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有肉不叫胖,而叫 " 有福相 " [ 4 ] 。对婴儿肥的宽容,叠加传统文化的滤镜,助力了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男孩体重的集体超标。
学龄前儿童超重之最,不在北方
相比个头猛涨的学龄儿童,学龄前期的体重超标问题,常常被人忽视,以致埋下人生的伏笔。
这是因为,身体如何调节能量,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的营养摄入决定的 [ 5 ]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体重超标,可能会终生在超重的轨道上畅行无阻。
根据 2025 年《国际肥胖杂志》上的一项调研,五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的超重潮已然到来,仅 2019 年,体重超标的比例就高达 22.1% [ 6 ] 。
出人意料的是,全国范围内,湖南、香港和澳门成了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的前三名。
尤其是湖南,这个以敢拼敢闯闻名的地方,在体重上的表现也格外勇猛——从 2000 年到 2019 年,省内学龄前儿童的超重率从 27.8% 涨到 32.8%,以远超平均值的水准保持全国第一。
研究预测湖南有望领先到 2030 年,届时超重率可能飙至 40.6%,相当于每十个小孩里,就有四个体重超标的。
湖南成了学龄前儿童最 " 重量级 " 的省份,或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上述研究指出,当地辛辣油润的口味偏好,可能是体重上升的诱因之一 [ 6 ] 。
香港、澳门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学龄前儿童,均以高达近三成的超重率,位列 2019 年的第二、三名 [ 6 ] ,可能是他们日常饮食受到西式快餐和加工零食的影响较多。
作为内地最开放的城市之一,魔都上海也紧跟国际生活潮流,孩子们的营养满格甚至过剩 [ 7 ] 。其学龄前儿童超重率在 2000 年与 2019 年坚守全国第六,并从 22% 涨到了 27.4%。
然而南北梯度仍然存在,2019 年学龄前儿童超重率最高的十个省市里,其余六个均来自北方。
如果再对比 2000 年,不难发现,华北、东北和部分华东地区超重儿童的增长格外明显,其中天津以 6.2 个百分点的增幅领跑全国。
与之相反的是广西,保持着全国最低纪录与最少涨幅,预计到 2030 年,超重学龄前儿童比例也难以突破两成。
具体到全国 354 个城市的统计中,广西和湖南的城市在学龄前儿童超重的长队里分列两端——最低的广西北海仅为 11.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最高的湖南娄底则达到了惊人的 36.3%,是北海的三倍有余。
戏剧性的是,超重率最高的十个城市里,湖南就占据了九个席位,此外上榜的还有山东聊城;而广西的 14 个地级市,清一色稳坐低超重率的安全区 [ 6 ] 。
玄机可能藏在各地的餐桌上。一项针对饮食模式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关联的研究指出,相比以大米、蔬菜和红肉为主的传统膳食,现代饮食中的加工肉类和油炸食品,有更多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成了给体重加码的主力军 [ 8 ] 。
一代又一代,肥胖是无穷接力赛
对不少儿童青少年来说,超重和肥胖虽不致命,却有机会 " 一胖误终身 "。
咬牙减肥固然让人心累,但更扎心的是,之所以陷入体重超标的泥沼,很多时候是家长 " 提前犯下的错 "。
比如有的小孩还没出生,就被 " 负重前行 "。2025 年发表在《柳叶刀 - 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的一项研究指出,和孕期体重增长适中的母亲相比,体重增长过度的母亲,后代更容易超重肥胖 [ 9 ] 。
这背后的机制,可以理解为一场 " 甜蜜的战役 " ——当孕期母体的血糖水平偏高时,大量转运葡萄糖对胎儿发起 " 进攻 ",胎儿被迫分泌更多胰岛素,同时把自己的发育进度条拉长了一截 [ 10 ] 。
父亲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在中国,一个父母体重都超标的小孩,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普通孩子的三倍多 [ 9 ]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体重正常的孩子就能掉以轻心。在后天风险因素中,进食速度快的孩子,体重超标的风险达到了正常孩子的 1.91 倍 [ 9 ] 。
这也很好解释:风卷残云之下,大脑还来不及发出饱腹信号,食物就排队进了胃里,很容易摄入过量 [ 11 ] 。要是配上几口小甜水,外加熬夜让代谢系统 " 短路 ",体重想不上涨都难。
可即便如此,面对孩子日渐圆润的脸庞,许多家长还是对体重标准保持灵活的底线——超标不假,但只要有精神、胃口好,就不用太计较;或是先等身高窜一窜,体型自然就匀称了。
只是,和肥胖同行的众多疾病不会因年龄而止步,成年人闻之色变的各类慢性病同样会发生在小孩子身上。
《肥胖评论》上的一篇研究在整合了超 150 万名儿童青少年的数据后发现,肥胖儿童青少年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同龄人的 26.1 倍,高血压、哮喘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显著升高 [ 12 ] 。
尽管肥胖 " 恶行累累 ",但放眼全世界,每一代都在变得更胖。据世卫组织统计,从 1990 年到 2022 年,成人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青少年肥胖率则增加了三倍,肥胖总人数超过十亿 [ 13 ] 。
这样的 " 肥胖循环 ",正如一场没有尽头的接力赛,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也不慎将健康隐患的种子,一同埋进孩子的未来。
他们此刻或许浑然不觉,但随着长大成人,肥肉成了比陪伴更长情的存在。曾有人调侃 " 减肥就是一直在路上 ",可要跑赢这场比赛,或许从来都不只是意志力的考验。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 伍丽青 审核
参考资料
[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 编 ) . ( 2020 ) .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2 ] Wright, C. M., Cole, T. J., Fewtrell, M., Williams, J. E., Eaton, S., & Wells, J. C. ( 2022 ) . Body composition data show that high BMI centiles overdiagnose obesity in children aged under 6 yea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16 ( 1 ) , 122 – 131.
[ 3 ] Xie, B., Chou, C. P., Spruijt-Metz, D., Reynolds, K., Clark, F., Palmer, P. H., Gallaher, P., Sun, P., Guo, Q., & Johnson, C. A. ( 2006 ) . Weight perception and weight-related sociocultural and behavioral fact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Preventive medicine, 42 ( 3 ) , 229 – 234.
[ 4 ] Wu Y. ( 2006 ) .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BMJ ( Clinical research ed. ) , 333 ( 7564 ) , 362 – 363.
[ 5 ] MacKay, H., Gunasekara, C. J., Yam, K. Y., Srisai, D., Yalamanchili, H. K., Li, Y., Chen, R., Coarfa, C., & Waterland, R. A. ( 2022 ) . Sex-specific epigenetic development in the mouse 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 pinpoints human genomic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Science advances, 8 ( 39 ) , eabo3991.
[ 6 ] Wang, X., Nie, J., Niu, C., Qiu, Y., Xu, Z., Zhu, H., Wang, J., Chen, Z., Li, X., & Chen, X. ( 2025 ) . Prevalence and changes of childhood overweight across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from 2000 to 20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2005 ) , 49 ( 8 ) , 1642 – 1653.
[ 7 ] 戎芬 , 黄品贤 , 宋花玲 , 杨雪彬 & 林颖 . ( 2018 ) .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数理医药学杂志 , 31 ( 01 ) , 51-54.
[ 8 ] Zhen, S., Ma, Y., Zhao, Z., Yang, X., & Wen, D. ( 2018 ) . Dietary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ata from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 CHNS ) . Nutrition journal, 17 ( 1 ) , 68.
[ 9 ] Jiang, Y., Hu, J., Chen, F., Liu, B., Wei, M., Xia, W., Yan, Y., Xie, J., Du, S., Tian, X., Aris, I. M., Wang, Y., & Zhang, J. ( 2025 ) .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hildhood obesity in China and futur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58, 101553.
[ 10 ] Tyrrell, J., Richmond, R. C., Palmer, T. M., Feenstra, B., Rangarajan, J., Metrustry, S., Cavadino, A., Paternoster, L., Armstrong, L. L., De Silva, N. M., Wood, A. R., Horikoshi, M., Geller, F., Myhre, R., Bradfield, J. P., Kreiner-Møller, E., Huikari, V., Painter, J. N., Hottenga, J. J., Allard, C., Early Growth Genetics ( EGG ) Consortium ( 2016 ) . Genetic Evidence for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ternal Obesity-Related Traits and Birth Weight. JAMA, 315 ( 11 ) , 1129 – 1140.
[ 11 ] Zeng, X., Cai, L., Ma, J., Ma, Y., Jing, J., & Chen, Y. ( 2018 ) . Eating fast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general and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 national survey. Scientific reports, 8 ( 1 ) , 14362.
[ 12 ] Sharma, V., Coleman, S., Nixon, J., Sharples, L., Hamilton-Shield, J., Rutter, H., & Bryant, M. ( 2019 )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stimating the population prevalence of comorbidit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5 to 18 years. Obesity reviews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0 ( 10 ) , 1341 – 1349.
[ 13 ] 世界卫生组织 . ( 2025 ) . 肥胖和超重 . Retrieved 11 October 2025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529.html发布于 2025-10-30 16:02: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