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新规即将实施,新势力企业抢占发展窗口期!
购置税新规即将实施,新势力们正积极抢占窗口期,以应对市场变化,这一新规的出台,对于汽车行业来说具有重要影响,新势力们正积极调整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他们希望通过抢占这一时机,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新势力们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沸腾已久的新能源车圈,即将迈向新的分水岭。
根据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从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免税额不超过1.5万元。这标志着,自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在十年后力度开始逐步缩减。
2021年以来,出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方向,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补贴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普及,在政策扶持下,过去十余年的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也催生了蔚小理、零跑、小米等造车新势力。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车零售保持了24.4%的高速增长,9月份的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7.8%。
零售数据足以证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迈过市场培育的临界点,正式进入主流消费的爆发周期。在此背景下,购置税的退坡也是历史必然。而对于竞争依然激烈的新势力们来说,在新政正式实施前的窗口期,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基于此,小米、蔚来、理想等10余家车企宣布为旗下车型承担退坡产生的税额差额,这是车企为留住用户所做出的兜底,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的小米、蔚来等来说,通过补贴避免潜在用户流失更是必要之举。
而展望未来,当政策的偏爱退潮,新势力们需要拿出更多的竞争力,来争夺下一个十年。
01 政策退坡,车企争相兜底
随着新政实施的日期临近,越来越多车企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7日,约10家车企推出了兜底方案,其中,小米、深蓝、启源的购置税补贴方案涵盖全系车型,理想、蔚来、极氪、问界、奇瑞、坦克的补贴方案则仅包含部分车型,而其所包含的车型,既是车企主推,也是相对更受市场青睐的爆款车型。
其中,小米汽车于10月24日宣布,2025年11月30日前锁单的用户,若因小米自身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所产生的购置税差额将由小米全额承担,补贴至高1.5万元,覆盖SU7、YU7、SU7Ultra全系车型。
众所周知,小米汽车自上市以来,其市场关注度便一直高居不下,其新车交付周期也较长。小米汽车小程序显示,SU7和YU7系列的交付周期长达30-40周,早已排到了明年。推出购置税补贴,无疑可以为已经购入小米汽车,但交付周期排至明年,和近期想要入手的用户打消顾虑,刺激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除了小米这种全系车型产能都较为紧张的车企外,还有多家车企主要针对9月份推出的新车型进行补贴兜底。
理想的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其近期的新出车型理想i6,该款车型在9月26日刚刚上市,属于i系列纯电产品线,主要聚焦年轻群体。据了解,i6因配置清晰、定位明确,销量也更加亮眼。理想汽车第三产品线总裁李昕旸透露,理想i6上市5分钟大定就突破了1万辆。
而理想对i6的购置税补贴政策为,针对2025年10月31日前锁单的理想i6,可通过尾款现金减免形式,根据购车配置抵减相应购置税差额。一名理想汽车销售人员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理想i6在10月31日之前订车,明年2月份左右能够提车,可以做到购置税兜底。
蔚来的购置税补贴政策,是针对2025年12月31日前锁单的全新ES8,提供购置税差额补贴券,至高可抵扣1.5万元车价。蔚来全新ES8于9月20日上市,据晚点报道,自9月20日晚锁单至9月21日晚,蔚来新ES8大定数量已经超过了其公布的今年4万产能上限。
问界和极氪也对9月上市的新车型推出了购置税补贴。其中,全新问界M7于9月23日上市,新车上市5分钟大定超万台,据最新消息,该款车型上市36天,交付量已经突破了2万台。极氪9X于9月29日上市,该车型上市13分钟大定突破万台,小定接近8万辆。
9月新车密集上市,且都为各家爆款车型。据中国汽车报的不完全统计,今年9月国内有70款新车密集投放市场。新能源车企对新上市的车型推出购置税补贴,无疑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原有竞争力,更能迅速为新车型积累市场声量与口碑,为年前的销售旺季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蔚小理零米的新势力阵营中,零跑和小鹏目前尚未发布购置税补贴相关政策。不过,尽管两家在9月没有全新车型上市,但消息称,小鹏汽车或将于11月份发布小鹏X9超级增程版本,零跑Lafa5也将于11月7日开启预售,届时是否会针对新车型推出相关兜底政策尚未可知。
02 盈利前夜,新势力的产能冲刺
尽管各家车企对锁单日期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均是针对年前锁单的用户,以确保用户不因跨年开票承担额外购置税支出。而这一共同的选择背后,涉及新车型产能爬坡状况。
当前新能源车企中,交付时间周期最长的为小米汽车。自小米首款汽车上市后,订单的火爆和交付时间的拉长一直都是市场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在今年小米YU7开售后,发布18小时后锁单24万单,订单量激增之下,排期周期进一步拉长,据财联社今年7月的报道,小米销售人员介绍称,彼时标准版最快交付周期为58–61周(超一年),Pro版为51–54周,Max版则为39–42周。
按此测算,2025年内购买小米YU7的用户,有不少都需要等到2026年才能提车,而由于产能紧张,此前已经出现了其他车企推出“补贴转单”政策,试图截流小米汽车的潜在客户。为留住意向客户,小米汽车必须打消用户购车成本增加的顾虑,这也是其对全系车型进行购置税补贴的主要原因。
除小米汽车成立时间较短,全系车型产能需要有一个爬坡的过程外,其他车企尽管交付周期都相对更短,但新车型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产能爬坡阶段,特别是在9月份之后上市的新车型,由于较新政实施的时间更近,产能提升也更为迫切。
尽管车企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可以刺激消费,但额外的支出也意味着经济压力,尤其是对于正在盈亏平衡线上下徘徊的新势力来说。据悉,造车新势力中,小鹏、蔚来、极氪、小米汽车都定下了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在购置税补贴和四季度盈利的双重压力下,提升产能保交付也成为冲刺的关键。毕竟,产能每提升一级,年前交付的车辆就能增加一些,这也意味着年后能减少支付一些购置税补贴,也能为四季度盈利更加一份保障。
除了暂时未推出购置税补贴政策的小鹏汽车不表,小米汽车、蔚来、极氪都在紧抓窗口期提升产能。
在上周末的南京用户面对面活动中,李斌透露,今年12月份,全新ES8的产能将提到1.5万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假如是现在订车,交付也还是需要等到明年4月。雷军则在此前的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小米汽车已突破产能瓶颈,北京经开区工厂双班生产,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而在9X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就已经表示,目前极氪9X产能优先满足国内需求。
近期,包括花旗、中金证券等多家权威机构,都对小米汽车三季度扭亏进行了乐观预测。其中,中金证券研报称,预计小米汽车三季度首次盈利,单季利润7.07亿元。而在不久前蔚来的一次内部会议中,李斌被透露表示四季度盈利目标必须实现,并将这一目标列为了个人四季度VAU的第一条,冲刺的态度很明显。而作为新势力中亏损幅度最大的车企,蔚来显然势必要抓住年前这60余天的时间。
03 下个十年,寻找新胜负手
新能源车企的购置税补贴,是一场为应对政策过渡期而发起的市场争夺战。短期来看,这一举动为车企稳住阵脚提供了暂时性支撑,但长期来看,随着2026年的到来,行业主流观点认为,囿于成本挑战,车企的购置税补贴大概率不会转为常态化,彼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健康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核心技术、卓越的产品力与高效的成本控制能力。
行业正逐步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而行业竞争的重点,也将从卷价格,转向卷技术、卷服务、卷价值的健康轨道。而在更远的未来,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扶持方面较燃油车不再有显著优势,刚迈过盈亏平衡线的新势力车企们必须寻找到新的差异化优势来应对市场考验。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阶段,各家车企都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近日,小米汽车宣布进行新一轮的组织调整,新设架构部,作为一级部门,直接向集团董事长雷军汇报工作。据了解,该部门将承担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战略规划职责。根据行业惯例,架构部多由二级部门或项目组承接,此次提级,被认为是小米汽车从生存战转向持久战的标志性动作,其战略意图也非常明确:争夺下一代技术架构的定义权。
小鹏汽车则将目光放至全球市场,开启“一车双能”的产品周期。10月24日,何小鹏宣布,即将发布小鹏X9超级增程版,正式拥抱增程车型。被问及做增程车的原因时,何小鹏称:“全球当前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客户需求和政策法规都有不同,我们必须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而在技术方面,小鹏致力于持续提升智能驾驶能力。据悉,在11月5日将举办的小鹏科技日,其将正式公布小鹏首个量产Robotaxi产品的最新进展。此外,小鹏在飞行汽车的布局上也在持续推进。
蔚来最广为人知的差异化优势,莫过于多年积累下来的换电网络。截至目前,蔚来全国累计建成充换电站8303座,其中换电站3537座,累计换电服务近9000万次。今年在高速公路网上的换电站突破1000座,连接全国550个城市。此外,蔚来在多年的技术投入之下,其产品在自研芯片、操作系统、底盘技术等领域,都表现不俗,而这无疑也将支撑其第三代产品能够更游刃有余地投入即将到来的市场化竞争。
新势力们的一系列布局,是基于自身优势和市场判断进行的路线选择,更是在为下一个十年的出行生态提前卡位,而哪种路径更具竞争力,尚需等待市场验证。
要知道,当政策的东风逐渐归于平静,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将用更苛刻的标准审视企业:面对技术底蕴雄厚,且积极向新能源转型的传统车企,能否通过卓越的平台架构实现成本控制与快速迭代?能否以灵活的技术路线抓住全球机遇?能否构建一个让用户离不开且能自我造血的商业生态?都是需要新势力们回答的问题。
最终,只有在技术前瞻性、市场适应性和商业模式健康度上找到平衡点的车企,才能赢得这场“持久战”的最终胜利。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车企抢占新能源购置税调整“窗口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蔚来四季度盈利的底气,到底是什么?》
晚点Auto,《大定突破今年 4 万产能上限,新 ES8 帮蔚来赢得更多机会》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626.html发布于 2025-11-02 16:09: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