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两江虹吸效应,北碚的活力与机遇

访客 2025-10-31 16:01:30 40422 抢沙发
两江虹吸现象导致北碚地区出现失血情况,该地区可能因虹吸效应而面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北碚地区也需要加强自身发展,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应对虹吸效应带来的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雨前产经观察,作者:彭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川仪股份控制权易主,北碚王牌产业充满不确定性。

随着川仪股份控制权正式移交央企国机集团,这家扎根北碚半个多世纪的仪器仪表龙头企业,从此脱离重庆国资序列。

对北碚而言,这远不止是一家企业的股权变更,更是其产业核心面临易主的严峻挑战。

作为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北碚培育了以川仪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其发展主导权正悄然旁落。

与此同时,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早已落子两江新区。

央企 " 国家队 " 与地方龙头企业的深度绑定,让北碚的产业前景充满变数。

产业根基动摇,区域竞争加剧。北碚,如何守住自己的产业命脉?

川仪股份控制权变更,将北碚的困境暴露无遗。

今年 10 月,国机集团完成对川仪股份的收购,这家扎根北碚半个多世纪的龙头企业正式纳入央企体系。

其控制权的转移,不仅意味着一家企业的归属变化,更标志着北碚在产业发展主导权上的重大让步。

长远看,这可能影响北碚在仪器仪表产业的集聚和完整性。

这仅仅是北碚在 " 重庆向北 " 战略背景下逐渐被弱化的一个缩影。

按理说,同处主城北部的北碚,与渝北、江北同为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享受到同等的发展红利。

然而,现实却呈现出强烈反差。

数据显示,渝北区 2024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较 1997 年增长超 200 倍;GDP 增长 86.81 倍,连续 17 年位居全市第一。

相比之下,北碚的发展轨迹令人深思:1997 年其 GDP 排名全市第六,到 2024 年已滑落至第 14 位(主城第八)。

在重庆直辖后狂飙突进的发展浪潮中,北碚从曾经的 " 优等生 " 滑落至中游阵营,发展受限。

这一发展势差的背后,是地理区位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制约。

中梁山与嘉陵江的自然阻隔,让北碚始终带着 " 身在主城,形同郊区 " 的区位尴尬。

更重要的是,两江新区内部鲜明的政策梯度,让北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2024 年,两江新区 GDP 突破 5000 亿大关,占全市 16.1%,稳坐重庆经济头把交椅。

然而新区内部存在的直管区与拓展区之别,让更具含金量的 " 直管区 " 政策主要集中在渝北、江北。

这种政策差异,在北碚身上具体体现为 " 一区两制 " 的治理格局。水土、复兴街道属两江新区直管,而副中心蔡家则被划为拓展区。

颇具象征意义的是,这片直管区——水土新城,已成长为两江新区的产业创新高地,形成了完整的光电显示全链条,2024 年贡献产值 467.9 亿元。

然而,这座产业高地虽然地理上属于北碚,权属上却归两江新区,其经济发展主导权并不在北碚手中。

此结构性矛盾,在其 "1+2+4+X" 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暴露无遗:作为体系核心 "1" 的新型显示主导产业集群,完全依托于水土新城。

与此同时,北碚真正能够自主掌控的仪器仪表产业,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边是主导产业的 " 主导权缺失 ",一边是王牌产业的 " 竞争加剧 ",北碚的发展困局已然清晰。

北碚区呼吁,升级打造国家级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体现其内心的焦虑。

重庆将仪器仪表产业重心放置于两江新区,或许并非最优解。

纵观产业基础与生态成熟度,北碚可能是被低估的选择。

仪器仪表,这张北碚紧握的王牌,2024 年产值超 110 亿元,占全市半壁江山。

其产业结构正快速向高端跃迁—— 2025 年上半年,该产业链规上产值达 53.47 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高达 84.5%。

这份底气的根源,可追溯至三线建设时期。

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的历史底蕴,留下的不仅是厂房设备,更是一整套严谨的工业规范、成熟的技术工人梯队和对精密制造的深刻理解。

这份独特积淀,构成了北碚应对产业竞争时最根本的优势。

如今,这一底蕴已催生出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

以重庆材料研究院的源头创新、四联集团的龙头引领,加上数十家 " 专精特新 " 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精准卡位,共同构成了一个物种丰富、层次分明的产业丛林。

这个生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深度与密度——它不仅拥有覆盖 " 研发 - 制造 - 封装 - 应用 " 的全链条,更形成了高效的内部循环:

上游依托重庆材料研究院攻克特种传感器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

中游凭借四联集团构建从基础元器件到大型控制系统的完整产品矩阵;下游则能灵活为多个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优势,构成了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开发的协同创新网络。

国内首条千万支级 " 薄膜铂热敏感芯片 " 生产线在此投产并打破国外垄断,正是这一网络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内,其 " 传感 - 控制 " 一体化技术贯穿 "1+2+4+X" 产业体系,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 " 感知神经 "、生物医药设备的 " 控制中枢 "、高端装备的 " 智能核心 ",形成坚实的 " 以一带多 " 格局。

对外,它构成重庆 "33618" 制造业集群不可或缺的 " 基础底座 ",其技术渗透的广度与深度,保障着全市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与精准高效。

纵观全局,一个根植于本土、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产业生态,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产出,更在于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韧性与活力。

立足北碚既有的产业森林,促其与外部资源形成更高效的协同互动,才是提升全市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稳健路径。

北碚的困境,折射出重庆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层课题。

从川仪股份易主到水土新城的权属分离,北碚为两江新区高速发展付出了不少代价。

如今,站在全市发展高度,理清两江新区与北碚的功能边界,已成为优化重庆产业布局的关键所在。

两江新区应聚焦系统集成、总部经济与终端产品,发挥其政策高地的引领作用;

而北碚则需要立足其产业根基,专注打造核心部件与精密仪器制造基地。

这种基于产业规律的合理分工,将形成 " 两江引领、北碚支撑 " 的协同格局。

破局的关键,在于彻底激活北碚经开区这一战略平台。

这个整合了蔡家、科学城等组团的 " 统一操作界面 ",使北碚能以 " 园区对园区 " 的对等身份,与两江新区升级对话层级,将协同构想落到实处。

北碚的价值超越单一区域范畴。

作为重庆向北发展的重要支点,其产业升级将直接辐射合川、广安等周边区域,形成更为广泛的产业链协作网络。

一个强大的北碚产业集群,将为渝西及川东北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和产业配套服务,增强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北碚的困境,是全国 " 行政区与经济区 " 改革困境的一个缩影。其探索的终极命题,正是在于如何平衡高端平台的 " 虹吸效应 " 与行政区的 " 内生动力 "。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714.org.cn/gov/1558.html发布于 2025-10-31 16:01: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读懂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4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